feature picture
王毓茹攝影

從五金行變成「台版唐吉訶德」,小北百貨有什麼底氣?

2025-04-22 撰文 王毓茹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小北百貨邁入第 31 周年,主打 24 小時不打烊、賣超過 2 萬 5000 種品項,因為什麼冷門商品都買得到,被網友封為「台版唐吉訶德」。

小北百貨 1994 年由創辦人黃卜文成立,因店內遭竊留守巡店,意外在半夜有顧客上門,發現這塊潛在需求後,開始 24 小時營業。許多身為家長的網友表示,小孩常常在晚上才想起明天要帶的文具用品,小北百貨這時便扮演神救援角色,因此又獲得「家長救星」的美名。

有了強大的消費族群作為基礎,2018 年二代黃健瑭接任總經理後,開始聚焦會員經濟,推出實體卡、App 會員制度,如今會員數來到 150 萬人。「現在會員在我們公司消費客群占比大 2~3 成左右,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副總經理張書賓今(2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小北百貨未來將推出生日禮、會員分級制度,也會增加異業合作,達到互相導客,今年目標會員數要達到 200 萬人。

他也預告,今年將達到 210 家店、營業額雙位數成長的里程碑,「目前店數是 195 家,預計今年再開 15 家店!」小北百貨為何有自信喊出這麼多目標?

延伸閱讀:別用複雜的制度考驗顧客耐心!能給的會員福利很多,哪張牌才是賣點?

底氣一:優先進駐學區、住宅區,大店型開啟多元服務

張書賓認為選址、店型是一大關鍵。「我們很多客人是家長,現在新店選址時會優先選擇學區和住宅區。」張書賓透露,除了要開在住宅區,店型最好要大坪數、腹地寬廣,才會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小北百貨店型主要有 200 坪標準店和 300 坪大店型,「我們發現大店型更受歡迎,以前不需要太大腹地,可以停機車就好,現在最好還規畫停車場,而且空間大逛起來更舒服。」

延伸閱讀:有不滿就寫信給總經理!小北百貨如何讓員工敢說真話?

張書賓強調,大店還有一個好處,是服務更多元,「比方說現在有空間,就能提供咖啡、麵包服務,還有寵物專區,都很受歡迎。」根據統計,大店型業績比標準店多 2~3 成。不過他坦言尋找合適店面是一大挑戰,先前很多實體店在疫情期間關門,他們才剛好有契機擴展。小北百貨近 6 年來開了 88 家店,預計今年再開 15 家,可望到花東地區、淡水開店。

底氣二:用大數據決定進貨策略,建立方便記憶的陳列邏輯

他表示,以前被比喻為唐吉訶德,主要是陳列堆滿店面的狀態很像,「我們商業模式是要提供最多品項,雖然也看周轉率,但再冷門的商品,像錄音帶,也會留一組在店裡賣。」

問題是,小北百貨品項那麼多,空間不夠怎麼辦?以 200 坪的汐止店為例,店長陳健本分享,要提供最多品項,決定進貨數量時,後台數據是重要參考,「先看哪些商品賣最好,這一定要進多一點,再來看地區。」例如汐止店開在 KTV 旁邊,數據分析酒類最暢銷,因此鋪貨時也會增加酒類品項。

再搭配人力訓練讓服務做到位,提供員工手冊,記錄商品的特殊念法,再按照邏輯排列,方便員工記憶,舉例來說,冰箱對面會放食品、飲料,沐浴用品則搭配洗衣精。「你看我們店員問什麼,都能馬上回答出來。」張書賓說。

核稿編輯:王宥筑

繼續閱讀 零售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