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川普關稅戰背後藏著「美債問題」!一文看懂:美國欠錢,為何你要緊張?


從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今年 4 月宣布將對各國開徵高額關稅後,引起全球市場震盪,不只科技股下殺,連帶讓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到逼近 5%,金融圈瞬間神經緊繃。
而這場震盪,不只是華爾街的事,因為台灣央行手上的外匯存底有超過 8 成是美元資產,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就是美國國債,其實它和房貸利率、台幣匯率、甚至你勞退帳戶裡的績效,都脫不了關係,「美債壓力」才是壓在全球金融系統上最大的一顆石頭。要理解這場波動,你就得先搞懂債券是什麼。
債券是什麼?
債券(bond),本質就是一種「借據」。當政府或企業需要錢的時候,就會發行債券,向市場上的投資人借錢。你買它的債,就是借錢給它,它會承諾你一段時間後還本金,並定期付利息給你。
為什麼政府要發債?因為它有很多支出需要資金,比如基礎建設、軍事、教育、社會福利等。這些支出的金額往往大到超過稅收,所以政府就會透過發債來籌錢。
美債為何受各國歡迎?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國債規模也最大。而因為它信用好、經濟大,很多國家,包括台灣的央行,都會買美國國債,目前美債持有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其次是中國。
主要也是因為美債提供相對穩定的收益和安全性。對於保守型投資者、退休基金、保險公司或國家外匯儲備管理機構而言,債券是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類別 | 到期年限 | 常見名稱 | 特徵說明 |
---|---|---|---|
短期公債 | 1年以內 | Treasury Bills (T-Bills) | 無息票債券,以折價發行,到期時以面額償還,本金與利息合併一次支付。 |
中期公債 | 2年~10年 | Treasury Notes (T-Notes) | 有固定利息(票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到期償還本金與最後一次利息。 |
長期公債 | 10~30年 | Treasury Bonds (T-Bonds) | 和T-Notes類似,但年限更長,票息固定,每半年支付一次。 |
但在川普祭出關稅措施後,加上貿易談判中時常出現的矛盾信號,放大了股市、匯市(如新台幣急升)和公債市場的波動,市場拋售美債,表達對於政策的不信任跟不滿。
大量美債到期,美國可能出 4 招應對
根據估計,美國 2025 年需要進行再融資的美國公債總額高達 9.2 兆美元,約占未償還可交易公債總額 28.6 兆美元的 1/3。這種「展期風險集中」使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對當年內的利率波動和市場情緒極為敏感。
面對這一空前的債務到期壓力,美國政府有 4 項可能採取的措施。
1. 按部就班發新債還舊債: 最直接的方法是繼續舉行定期拍賣,發行新債券來償還到期債務。就像使用一張新信用卡來償還舊信用卡的欠款。這是美國財政部目前採取的主要策略。
2. 調整債務結構: 美國可以改變借款的方式,例如發行更多長期債券而非短期債券,或增加通膨保值債券的比例。這就像是把短期房貸轉換成長期房貸,利率可能高一些,但可以降低短期內需要頻繁再融資的壓力。
3. 削減政府支出: 減少政府開支,控制財政赤字,從而減少新借款需求。就像家庭縮減開支,將更多收入用於還債。
4. 增加稅收: 提高稅率或擴大稅基,增加政府收入用於償債。相當於增加家庭收入來應對債務壓力。
美債恐成川普關稅政策的談判手段
在這個債務危機的背景下,「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的概念進入白宮的政策討論。旨在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強化國內製造業並緩解財政壓力,意在將美國的金融、貿易和安全政策目標捆綁在一起。關稅被視為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工具,既能激勵生產回流,又能增加財政收入。
在貿易談判時,美國還可以利用其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的身份,向主要債權國(如中國、日本、台灣)施壓,要求他們讓步。具體來說,美國可能暗示:「想要你們持有的美債保值嗎?那就接受我們的貿易條件吧。」
如果主要債權國拒絕繼續購買美國債券,或開始大規模拋售,美國將面臨更高的借款成本,但債權國自己持有的美元資產也會貶值,形成一種「金融互相摧毀」的局面。
在這種框架下,川普政府可能透過以下 3 種方式,利用國債到期再融資影響貿易談判。
1. 選擇性發債條件: 對貿易友好國提供更有利的債券發行條件。
2. 與安全保障掛鉤: 使債務購買、持有與安全保障承諾相關。
3. 引導貨幣走勢: 透過債券操作,影響匯率市場預期。
然而,假設他國(特別是主要債權國)同意接受對自身不利的條款,將嚴重動搖國際社會對美國公債作為全球「無風險」資產的信心。
但僅僅是美國可能利用債務施壓的預期心理,就足以引發金融市場波動。2025 年 5 月,新台幣突然大幅升值(美元兌新台幣從 1:33 飆升至 1:29),部分原因就是,市場猜測美國可能要求台灣讓貨幣升值,以減少貿易逆差。
美債跟台灣的關係是什麼?
美債跟住在台灣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呢?由於台灣的外匯存底有 8 成都是美元資產,在國際情勢的動盪之下必會受到影響。美債波動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會體現在以下幾個面向:
一、改變出國和投資成本
當美債市場劇烈波動,會牽動全球資金移動,匯率也跟著大起大落。像 2025 年初,新台幣就因為資金回流亞洲,對美元大幅升值。結果出國旅遊和購物變便宜了,留學生的學費開銷也減少;但反過來,持有美股或美元資產的投資人,卻會因為匯損讓投資報酬縮水。
二、影響房貸利率和銀行存款的利息
美債殖利率(也就是債券利息)常被視為全球利率的風向球。一旦它大幅波動,像 2025 年曾在一個月內劇烈變動 70 個基點(0.7 個百分點),台灣的房貸利率就可能跟著上升。如果你有房貸,就要多付利息;但如果你有定存,利率也可能升高,利息收入變多。
同時,很多人投資的債券型基金,也會因美債價格下跌而出現虧損。這些基金多半會配置美債,一跌起來,投資人就受到牽累。
三、保險和退休金也會被牽連
台灣壽險公司持有大量美國公債資產,一旦美債價格下跌、新台幣升值,這些公司就可能產生損失,甚至影響到你手上的保單紅利。勞退基金也投資國際債市,績效也會跟著美債行情走。所以,就算你沒在炒股,只是有保險或退休金,美債變動也可能讓你的資產「悄悄縮水」。
四、牽動股市與你手上的股票表現
美債市場的動盪,也會讓股市震盪不已。2025 年美國一宣布新關稅措施,全球股市(包括台股)就大跌。像台積電這類出口企業,如果新台幣升值,獲利會被壓縮,連帶股價也可能下跌,影響投資人的股票資產。金融股也不能倖免。壽險公司若因美債損失過多,像富邦金、國泰金等,也可能面臨股價壓力。
五、衝擊出口業,進而影響工作與薪資
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當新台幣大幅升值、加上美國加徵關稅,出口競爭力就會被削弱。不只是高科技,紡織、機械、製造等產業都首當其衝。企業獲利變差,就可能凍漲薪水或縮減人力,衝擊就業市場。
美債+關稅=雙重打擊
2025 年特別棘手,是因為美國不僅面對債務壓力,還端出了關稅大刀。美國預計對台灣部分產品加徵 32% 關稅(雖然半導體豁免),市場猜測這可能只是談判籌碼,意圖逼迫新台幣升值。這讓台灣同時面對「貿易壓力」與「匯率風險」雙重挑戰,經濟與金融市場難免受到衝擊。
核稿編輯:王宥筑
資料來源:Congress.gov、J.P.Morgan(2)、AP News、cbo、investing、Morgan Stan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