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美國 2 月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輸美商品徵 25% 關稅,到近期對等關稅引發的波瀾,未來想必是動盪的一年。許多經營者面對川普執政帶來的不確定性,想法會是「wait and see」,但局勢變動多的時後,這種心態不一定會帶來最好的結果。
與其「靜觀其變」,不如先買保險
打造韌性就像有了保險,當供應鏈、財務、業務等各部門不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公司較不容易陷入危機。像是 IT 部門底下的資料中心,只設在一個地方,或是關鍵技術僅掌握在某個人或團隊身上,對公司來說,風險就會比較大。
但要提升所有部門的韌性,可能會遇到困難,因為和數位轉型不同,韌性的投資報酬率(ROI)較不明,所以如果沒有發生極端的事情,公司不容易說服相關利害關係人。因此,公司可以先盤點哪個地方需要強化,由它開始。舉例來說,2011 年日本大海嘯,車商損失慘重,豐田便花很多力氣盤點供應鏈,往上推 10 層找斷點,哪一層只有一個供應商或只有一個工廠,再去打造供應鏈的韌性。
然而,企業投入資源打造韌性,多半會擔心是否能產生效益,這時候可以抱持「雖然不是最佳解,但是屬於可接受解」的心態去斟酌。像台積電在台灣有基礎設施,人員調度方便,而海外建廠可能需要克服不少難題,但因為有客戶源,所以他們願意在美國、日本和德國建廠,這樣的判斷便兼顧投資效益跟韌性。
打造韌性之餘,企業也應放眼未來,建立具備地緣政治知識的專業團隊,針對所處產業與經營環境,量身訂做情境模擬,推演未來數年內可能出現的經營挑戰與轉機。同時運用內部與外部的數據分析,建立一套「關鍵指標(signposts)」,偵測可能對業務造成重大影響的徵兆,並制定應對方案。
這些指標可以針對明顯的事件,例如軍事部署,也可以關注較隱微的動向,如政策制定者辭職、特定立法提案的出現等。情境模擬與關鍵指標必須至少每2年更新一次,或在重大國際事件發生後立即檢討。
成本轉嫁客戶或上游分擔?決策須跨部門層層考量
受關稅事件影響,企業需要長遠布局,但就我們的觀察,短期內各產業最煩惱供應鏈、價格。因此公司可以先從這兩個下手,其他面向的韌性則再慢慢布建。針對供應鏈,企業應規畫核心物料與產品的備援採購方案,分散單一據點的依賴風險,並檢視第二或第三層供應商的地理與風險布局。
另外要考慮是否要轉嫁關稅的問題。若以半導體產業為例,輝達(NVIDIA)的上游有台積電,下游包含雲端服務供應商、伺服器品牌公司和企業客戶。這種情況就不是單純只涉及製造商、進口商,而是牽扯到多個利益關係,所以企業調整價格之前,需要多層次的考量。
而且企業需要跨部門協力,才能做出更好的定價決策。以伺服器為例,關稅導致的成本到底要轉嫁多少給客戶,雖然由負責定價的部門決定,但在決定之前,需要有人知道伺服器價格可能漲多少,也要有人思考出貨地的調整,所以採購、供應鏈、財務等部門都要參與其中。
總的來說,先前新冠疫情是喚醒公司對數位轉型的重視,而美國此次的關稅政策又再度成為「wake-up call」,促使企業打造韌性,因為無人能預測未來走向如何。(口述|徐瑞廷,整理|麻愷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