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支琬清
具 AI 技能員工,2024 薪資成長 56%!AI 證照將會成為下一個職場多益?
分享
過去我們會用「你的多益幾分」來證明自己的英語能力;但在這個時代,我們可能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有多會用 AI?」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25 未來工作報告》(暫譯,原文為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AI 與大數據」是全球雇主預期成長最快的技能,86% 的企業認為 AI 將在 2030 年前驅動業務轉型。
這股浪潮也引發顯著的「技能溢價」(skills premium),指對某種特定技能有高度需求時,擁有該項高階技能的員工,薪資所獲得高於平均成長幅度的提升。PwC 發布的《2025 全球 AI 職缺動態調查報告》指出,具備高階 AI 技能的員工,薪資在 2024 年平均成長 56%,遠高於 2023 的 25%。
104 數據:完成 AI 課程或擁有 AI 證照,面試邀約機會成長 4 倍
這種 AI 人才需求也在台灣發酵,根據 104 人力銀行最新數據,2025 年第二季 AI 相關工作機會已達 12 萬 1000 個,比 2024 年同期成長近 10%。
在薪資方面,標註需要具備 AI 技能的職缺,年薪中位數達 80 萬元,而非 AI 職缺的年薪中位數僅 66 萬;有近 5 成的 AI 相關職缺薪資標示為「面議」,顯示企業願意提供更多的薪資談判空間和籌碼,爭取 AI 人才。
104 人力銀行學習事業處資深協理翁維薇指出,具備 AI 技能是未來求職的關鍵優勢,履歷上標示擁有 AI 技能或證照的求職者,獲得企業主動邀約的比例是沒有標示者的 1.5 倍。104 學習平台的數據也指出,參與並完成 AI 相關課程的求職者,企業邀約率平均成長 4 倍。
AI 證照呈「雙軌制」,你適合哪一種?
翁維薇指出,現在市場上的證照大致分為適合所有人的「基礎素養型」與鎖定專才的「專業技術型」。基礎素養型的證照可以類比為多益(TOEIC)測驗,旨在為不同職能的人提供一個共同的職場 AI 能力標準,像是微軟(Microsoft)AI-900 或 Google Cloud Digital Leader(CDL)等證照。
這些證照不要求程式能力,而是側重於「AI 的基礎素養」,如「AI 是什麼?」、「為什麼要用 AI?」。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執行長陳伶志指出,這類證照的價值在於建立工作者之間的「共同語言」,避免高階主管、行銷、IT 人員在導入 AI 時「雞同鴨講」。
專業技術型如 Google Cloud Certified - Professional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或輝達(NVIDIA)DLI 證書,這類證照明確要求應試者具備 Python 等程式設計能力,以及實際操作平台工具的能力,它如同「專業技能勳章」,是技術人員的實戰能力證明。
對於轉職或非技術類、想爭取更高薪資的一般上班族,翁維薇建議可以「雙頭並進」:先考取成本較低的「素養型」證照,證明自己具備基本素養,同時在日常工作中累積 AI 應用經驗。
AI 證照是獲取面試的敲門磚,AI 實作與應用才是錄取關鍵
然而,AI 證照的真實含金量究竟為何?綜合專家觀點,在履歷海選階段,一張認可的證照確實能讓求職者快速通過約 90% 的初步篩選,是獲得面試的「敲門磚」。
證照能讓工作者進入面試,但作品集或實績才是決定錄取的關鍵。翁維薇強調,企業最終看重的是「應用」以及為公司「創造價值」的能力,例如降低多少工時或節省成本。陳伶志也表示,對於技術崗位,面試官會詳細檢視求職者的專案與程式碼。因此「證照求面試,作品集求錄取」,可能成為當前 AI 求職的最佳策略。
AI 技能已是當代職場的必備技能,而 AI 證照則作為一個標準化的評核工具,有助於在雇主與求職者之間建立共同語言。然而,陳伶志提醒,證照考不出這個人是否「與時俱進」,在 AI 快速變革的時代,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永遠在於如何靈活應用 AI 工具,解決實際的商業問題。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