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stocksnap

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掌握 3 個關鍵,把心力放在「臨界知識」上

2017-09-17 邏輯思維《成甲說書》 成甲

學知識是不是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不過,我覺得有一個熱門詞和這個問題密切相關,就是:「斜槓青年」。

「斜槓」這個詞來自英文「slash」,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撰寫的書籍《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分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們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餘會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並獲得額外收入。

成為斜槓青年,意味著「自己有能力賺多份錢」,所以這個身分特別受剛入職場的年輕人青睞。可是,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斜槓青年呢?

怎麼成為「斜槓青年」?斜槓等於兼職?

我翻了一遍網上關於斜槓青年的介紹,在大多數報導裡,成為斜槓青年的方式是兼職。比如一個做會計的姑娘,平常喜歡花藝,某次去到一間飯店看到婚慶公司在布置婚禮現場,和工作人員聊了之後發現那邊缺花藝師,她就成了兼職的婚慶花藝師。後來又有人介紹她寫劇本賺外快,她就學習寫劇本,又接了兼職劇作家的工作。所以她就成了斜槓青年典範:會計/花藝師/劇作家。

這讓我想起上大學時,雖然沒有「斜槓青年」這個詞,但是有一個好朋友放在今天應該完全是斜槓青年的標準。他在學校旁邊租公寓做日租房,還在校園代理售賣行動電話充值卡,同時也在學校推銷銀行的信用卡。我記得有一次,他被邀請去一個活動演講,他的自我介紹內容包括:目前經營業務橫跨房地產、通信和金融三大領域。放到今天,這個朋友應該是斜槓青年了吧?

可是,如果有多個兼職就算斜槓青年的話,我覺得他們都比不過我們村裡東頭的王大爺。王大爺,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斜槓老年:搬運工/瓦工/燒炭工/除草匠/街頭棋手/警衛/清潔工……如果有必要,我還能列舉出大爺更多的斜槓。

如果我們把追求多元的職業體驗/兼職收入做為成為斜槓青年的努力方向的話,我覺得這可能會是很多人的大坑。

有人可能會不同意我的說法:嘗試各種職業,既能學到各種知識開闊眼界,又能鍛鍊自己的能力,還能增加收入,有什麼不好呢?而且你看人家特斯拉的老總伊隆.馬斯克就是一個斜槓青年啊!他既是工程師、慈善家,又創立了特斯拉、支付巨頭 PayPal、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還有研發家用太陽能發電產品的 SolarCity 等四家不同類型的企業,你能說斜槓青年不對嗎?

我不同意,為什麼呢?

斜槓是結果,不是原因

在有多個兼職的情況下,所謂的學習知識、鍛鍊能力,增加的往往只是一個「能力假象」罷了。你更多的只是經歷了一下而已,認知深度並沒有明顯增加。

我承認,對於沒怎麼接觸過社會的人而言,接觸一下社會各行業是有好處的,畢竟直接的生活經驗很重要。但是,正如十隻麻雀在一起也比不上一隻雄鷹,多元的經歷如果不能幫助我們提升認知深度,從長期來看,那也是低效的。我並不是反對成為斜槓青年,我只是說,我們因果倒置了。斜槓青年應該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簡單追求多元的結果。

如果盲目地要做斜槓青年,東學一點、西學一點,追求所謂的多元生活,那我們很可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繞了一個大彎。

想一想,在今天這個人才高度流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你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對它的認識足夠深刻,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不明白這一點,盲目追求多元學習,兼職變現,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實都是膚淺地拿時間直接變現而已。在這一點上,我們和村裡兼職的王大爺沒有一點差別。你說他又幹保安、又幹保潔,難道就沒有增長能力嗎?可是,這樣的能力認知變現水準,又能有多高呢?

做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你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膚淺的兼職變現上,那並不是多元與提升能力,只不過是自己控制不住虛榮心和金錢誘惑罷了。事實上,很多事情表面看是好事,往深裡想,可能是壞事。

以斜槓青年的代表馬斯克為例。表面上看,馬斯克是跨界從事了多元的領域,但實質上,這是馬斯克看問題看得足夠深刻的結果。他其實沒有認為自己在跨界,他是比別人都能更深刻地看到他做事情背後的規律:用最基礎的原理來改變一個行業。因為馬斯克有了這種認知深度做為前提,我們才能見到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 SpaceX 和特斯拉均由同一人創辦。事實上,在馬斯克眼裡,它們都是同一回事。

斜槓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

提升認知深度: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提升認知深度,不是僅僅學習專業領域知識就可以,相反,你要多元跨界。我說的多元跨界,是指: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這句話,我最早是從羅輯思維「得到」的主編孫筱穎那裡聽來的。如果沒有和羅輯思維「得到」合作過,你就不會知道這個團隊的人工作起來有多癲狂。人少,工作多,要求高。看來,這不僅僅是我們設計行業的痛苦,也是「得到」團隊工作的真實寫照。

可是,在我看來很多無法完成的工作,筱穎都出色地完成了。用她的話說就是:「在這裡,我們必須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筱穎這一個人,活成了什麼樣的隊伍呢?她一個人要負責主題策劃、音頻錄製、音頻剪輯、內容審核、留言審查、新作者挖掘、舊作者維護、新內容開發、宣傳文案策劃…… 當她全力投入,把一個人活成一個能夠隨時完成「偵察」「設伏」「狙擊」「圍點打援」各項能力的隊伍之後,她自然就成了斜槓青年。

想要做到極致,不是說只學某個專業的知識就夠了,也不是簡單地這也學學、那也學學,而是要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這一點,一定是突破專業限制的。

我們所謂的專業,比如市場行銷、法律、政治、歷史、文學,其實只是人為製造的分類標籤罷了,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按照你劃分的標籤在各個專業之內單獨運行的。一個市場行銷的問題,背後往往涉及法律、政治、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可是我們所謂的專業,並不管這些:你學好 4P(產品、價格、管道、促銷)、市場細分等概念,就可以畢業了。這種認識,會極大地阻礙我們學習真正應該學的知識。

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做到極致,恰恰要學習「無用之用」!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哪些「無用」對你有用?該怎麼學?

英國有一家保險公司,要在非洲的熱帶平原上修建一座辦公室。在這個氣溫白天高達攝氏 40 度而晚上可以下降到攝氏 5 度以下的地方,公司對建築設計師提出的要求是:建築外貌迷人、功能一應俱全,但是不准使用空調設備!

在熱帶建辦公室不允許用空調?這個問題對於絕大多數專業建築師而言都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建築業的解決方案最終來自生態學。一個懂生態學的建築師聯想到了熱帶地區的白蟻,能夠常年將蟻穴溫度精確地控制在攝氏 30 度上下。結果,他不僅完成這個建築任務,還開創了建設設計的全新領域「自然擬態工程」,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做到極致,恰恰要學習「無用之用」。

你可能會困惑:「無用」的事情那麼多,我到底應該學習哪些無用的知識呢?

在我看來,各種表面上看起來「無用」的不相干知識,最後在底層都會聯繫起來。而一旦你理解了這一點,就找到了知識一通百通的突破口。比如,你對歷史感興趣,一定會研究到地理和人類文化;而研究人類文化,就一定會進入心理學和傳播學的領域;而如果你對外語感興趣,也會從語法學習延伸到研究語言產生、文化變遷等。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達到底層規律的層面,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干的問題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地聯繫起來。而將這些「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的,正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

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能力,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1. 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

所謂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市面上有海量的書籍在介紹這些知識,我們學習和掌握起來都比較方便。在這個層面,我們的學習就好像士兵訓練踢正步、瞄準和射擊這樣的軍事基礎技術一樣。

2. 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

正如前面說的,這個專業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指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領域裡,你要跨學科地思考、解決問題,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而這種系統解決問題的知識往往是內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思考的過程中,領悟到跨領域知識交匯的微妙之處,從而靈活地把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隨時調用,打贏一場戰役。

3. 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通用必修課就是要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我們經營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領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麼?有哪些規律會普遍地影響這些事物?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場戰役為什麼爆發,會以什麼樣的脈絡發展,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麼一樣。

從臨界知識的角度再看我們該學哪些知識,就會發現:這些看起來「無用」的知識,可能會在戰略層面上為我們發揮「大用」。

我自己從這種訓練中受益良多。前一段時間,有一家上市公司請了各個領域的專家,為他們集團公司新的業務板塊發展提供諮詢,我也應邀在列。參加這個會議的專家很多都有很大的名頭,國人皆知的幾家大公司的領導也都在。

當主辦方發言人介紹完專案背景和具體專案情況之後,大家就對這個專案的具體發展提出各種意見:關於政策支援的、基礎工程的、行銷整合的等等。在我看來,這些專家的意見更多集中在他們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正所謂:拿著錘子的人,看所有的問題都是釘子。因為熟悉一個領域,所以解決方案都來自他熟悉的領域。

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沒有直接談我的想法,而是先後自問自答了三個問題:

  1. 集團為什麼要進入這個新業務板塊?初始動機和商業模式構想是什麼?
  2. 這種構想要實現,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什麼?推動這一目標的結構動力是什麼?
  3. 現在的態勢與我們的關鍵目標是否匹配?從內部構架到用戶需求之間要做哪些工作?發展的節奏是什麼?

會議結束後,我正準備離開,集團董事長上前叫住我,當下決定邀請我們公司與他們合作,為他們提供諮詢和規劃服務。

其實,我在會上所說的內容,只是我認為分析任何一個戰略格局都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而已。可是我們卻很容易陷入自己所謂的「專業」和標籤裡面,忘記了最基本的規律。所以我堅信:掌握臨界知識,深刻理解底層通用規律,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這對每個人都有巨大的價值。

延伸閱讀 /

1. 我如何學習一門知識?有效率自學的 4 個步驟

2. 快速學習新東西的 3 步驟:體驗、搜尋、才開口問

(本文整理、編輯自《精準學習》,先覺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