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2019-10-29
整理 林庭安
整理 林庭安
本文出自

頂尖人士這樣面對壓力

Shutterstock
職場上一定要小心!看到事情想批評,避開 6 誤區才不會「出口成災」
2019-10-29
整理
林庭安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每周的部門會議,同事 A 都趕在最後一刻進公司,手裡還拿著早餐。如果你是提早進會議室的一員,是不是會反射性冒出,「他是不是不把工作放在眼裡」的念頭?
《頂尖人士這樣面對壓力》作者石田淳指出,人往往會為了與事實不符的事情感到煩悶。以前述的例子來說,只要多聊兩句,就會發現同事 A 每天都會早起晨跑,精神充沛地準備上工。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認知療法專家大衛.柏恩斯(David Burns)指出,藉由理解大腦常見的負面思考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這些「評斷」多半無憑無據。
1.二元思考(all-or-nothing thinking)
認為凡事非黑即白、非勝即負,只要事情稍微偏離自己理想中的軌道,出了一點小失誤,就會認為自己全盤皆輸。
2.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
只要失敗過一次,就認定以後也會如此;遇到一件壞事,就斷定世界就是那麼糟糕。
3.心理過濾(mental filter)
阻隔正面的事情,只注意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比方說,只要有人給予回饋,建議你怎麼樣可以更好,就會認定自己做不好。
4.妄下定論(jumping to conclusions)
根據片面的話語或舉動就斷定對方想法,舉例來說,跟對方打招呼卻被忽略,就認為對方討厭你;又或者是認為同事晚來,一定是在偷懶。
5.應該化(should statements)
認為任何事情「應該」或「一定」要怎樣,例如好主管就該看員工的優點。這種類型的人會給自己太多壓力,也會認為其他人應該要做到,如果對方表現不如預期,就會不開心。
6.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只要遇到不好的事,就算是自己無法控制,甚至是與自己不相干,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舉例來說,負責的活動因為場地因素而取消,還是會怪自己選的不好。
知道大腦會如此思考,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受到腦中聲音影響,陷入自怨自艾或悲觀的想法,雖然不可能一下消除所有壓力,但至少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
(本文取材自《頂尖人士這樣面對壓力》,天下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