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沒在開玩笑!發呆對你的工作和大腦,好處真不少

2020-05-13 數位人類學家 ​​​​​​​拉哈芙.哈弗斯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雖然人們一直在適應新型態的工作,但我們的大腦卻跟不上。許多知識型工作需要長時間的注意力,但大腦卻不是設計成這麼運作的。所以,我們不只會疲累,還會覺得無聊,進一步降低完成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推薦閱讀:心流是什麼?心理學家發現:想快樂、提升幸福感,這個狀態是關鍵

人人期待的「心流」,短暫且難持續不斷

我們並不是說人們缺乏深度聚焦的能力,恰恰相反,那些提高集中力的時段,常被形容為一段「心流」(flow),在心流中的大腦不但有能力解決問題,還能應對創意性挑戰,然而, 只有極有限的時間區段中才會出現心流。心流時間無法不斷持續,但日益膨脹的待辦事項、越來越多的職責內容,逼使我們不得不維持高檔集中力,才能妥善完成工作。

在了解大腦和生產力的關係這一議題上,最重大的科學突破即發現了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d, DMN)的存在。預設模式網絡是套複雜的神經元和迴路系統,我們發呆時它就開始運作。根據研究,當人們處在較緩慢的大腦活動期時,預設模式網絡和數種其他網絡(根據最新研究,還有至少五種網絡)都會同時啟動。這些系統,我們稱之為靜息態(resting-state networks)。

根據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這些大腦游離的時間對心智狀態至關重要,能幫助我們建立自我認同、處理人際互動,甚至影響內在道德感。人在發呆時,腦袋的焦點會開始從外在世界,轉向豐富多彩的內在世界,我們可以在其中探索自己的欲求、夢想、希冀,同時處理面臨的壓力和衝突。我們需要時間思索,找到自己在世界裡的位置。研究證實,這種自我省察是建立自我認同的基本工具。

(推薦閱讀:刻意發呆,是最有生產力的時刻!解決問題、創意發想的 3 種分散注意力練習

大腦停機時間,有助強化新學到的資訊

預設模式時間,或說停機時間,讓大腦有機會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頗為重要的責任上:強化新學到的資訊、將重要技能從短期轉化至長期記憶。我們都知道,睡眠對記憶和學習很重要,而根據日本大阪大學中野珠實教授(Tamami Nakano)的研究,大腦轉換至預設模式的時間,快得超乎人們想像:眨眼的那奈秒,就足以讓預設模式瞬間發功。

電機博士歐克莉(Barbara Oakley)在她的書《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 以及如何創意思考,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Even If You Flunked Algebra))中解釋了大腦運作的兩種模式。一種是「專注模式」,運用前額葉解決需要大量認知力和集中力的問題,比如學習、閱讀或解數學題;而處於「發散模式」中時,我們可能是在發呆、散步或做不太需要腦力的事。歐克莉提出的兩種模型,和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提出的系統一(發散模式)和系統二(專注模式)模型極為相似。

發呆時大腦沒生產力?其實反而更活躍

發散模式在歷史中的名聲向來不怎麼樣。你知道人們一度認為,當你在發呆時大腦也跟著停止活動嗎?諸如「放空」這類行徑一向被認為是懶散的記號。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時的大腦處在最不具生產力的狀態,等同於「離線」。事實是,他們根本就錯得離譜。根據 2009 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份研究,當我們心不在焉時,大腦中用來解決複雜問題的部分卻異常活躍。主導這項研究的克利斯多夫(Kalina Christoff)教授解釋道:「人在發呆時大腦其實十分活躍,甚至比我們從事例行公事時還活潑。」考量到人一生要花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發呆,這還真是個不可多得的寶貴資訊。

好處真不少!有助解決難題、激發新創意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發散狀態」不僅重要,而且對解決問題、提出想法和激發新創意影響重大。克利斯多夫教授建議,如果你在解決複雜的問題,卻一直沒有結果時,不妨來點轉換,改做一些更簡單的事,比方去散個步、讓大腦放空一下等。雖然看起來好像沒做任何「有建設性」的事,但實際上,你的腦袋還是在背景嗡嗡運作著,創造新的連結、處理今天學到的新東西。比起在辦公桌前腸枯思竭、抓破頭腦,放輕鬆時你反而更可能想出絕妙的好點子,或解決客戶的問題。

別繃太緊!越忙碌就越沒創意、越沒生產力

我們越是逼自己增加工作生產力,產出更多解決方法、點子和創意,這些產出就可能離我們越遠。我們越忙碌就越沒創意,最後又讓我們更沒生產力。歐克莉解釋說:「事實上,集中注意力時,其實會阻礙人進入發散模式,然而,當解決難度很高的新問題時,反而會需要發散模式幫忙。」也就是說,關鍵是在兩種狀態中取得平衡,你可以說,就是介於「拚老命」和「輕鬆漂浮」之間的狀態。不過,我們很容易放棄掙扎,再次開始不停歇地忙碌起來。畢竟人們已經被洗腦了好幾百年,要立即改正過來並不容易。

多數人抗拒休息這個念頭,是因為他們認為,休息是軟弱和承認自己不適任的表現。 我們不只是過往敘事的囚犯,還喜歡用清教徒式的觀點看待持續產出這件事,逼自己以和大腦最佳運轉模式大相逕庭的方式運作。哇!酷斃了!

休息,和文化中對能力、競爭力的諸多要求明顯背道而馳。第一章我們提到了工作投入, 即藉著肉眼可見的掙扎和犧牲,表現出對工作的投入,更是當代版男子氣概、力量、菁英和道德的呈現。工作有時候更像是極限運動,要贏,就只能咬牙奮力向前衝。

但隨著我們更多認識錯綜複雜的大腦,兩件非常清楚的事浮上檯面: 第一,當人在發呆或休息時,大腦仍舊在工作,事實上,它正統籌許多維持人們開心、健康所必要的心智歷程第二,對工作表現來說,這些休息期是完全不可省略的,因為這段休息時間事實上反而可以增進創意

(本文整理、摘錄自《未來,工作,你》,三采出版)

繼續閱讀 工作效率
相關文章

未來,工作,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