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plash
你懂得處理「人」的問題嗎?商業心理學家:這 3 招很重要
2020-07-21
整理‧撰文
林庭安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許多人認為,工作就是把事情做好,但問問想離職或是對工作有抱怨的人,會發現問題往往出在「人」身上。商業心理學家梅蘭妮.卡茲曼(Melanie Katzman)指出,無論是執行長或新鮮人,大家都在尋求安全感、渴望讚美。想讓團隊更有凝聚力,就必須先處理人的問題,滿足同事內心的需求。
介紹同事,不忘點出貢獻
把工作連結至更崇高的宗旨,可以在人才招募和生產力方面加分。人們鮮少在工作當下感受到意義,通常是事後看到成果,才會認知到工作的意義。換句話說,比起精神喊話,主管能直接點出意義,或讓員工接觸因為他受益的人效果更好。
舉例來說,在介紹員工給他人時,可以直接說出他們的工作有何重要性。比起介紹「這是我們的夜班經理」,不如說「這是梅格,我們是晚上 9 點以後訂房人數最高的飯店,都是她的功勞。」
「負面儀式」也可以很歡樂
大多數組織都有種種儀式,從下午茶時間、年度會議、歡送會等,透過儀式來肯定重要的里程碑,可以凝聚團隊。
表揚或慶生等正面儀式大家都常做,也可以考慮加入「負面儀式」。比方說,定期舉辦「出包獎」,只能提名自己,大家坦承自己出包的經驗,目的是消除個人犯錯後的不安,透過分享獲得成員支持,同時讓大家學習未來可以怎麼處理。
釐清職務角色,加速團隊溝通
在團隊合作上,如果沒有明確定義職務角色,會讓團隊成員有「他以為他是誰!」「為什麼我的職務範圍縮小了,是準備冷凍我嗎?」等疑惑,阻礙團隊合作。
執行計畫時,可以和團隊共同討論 RACI 表,清楚分工。
- R 是負責者(responsible),也就是完成工作的人;
- A 是當責者(accountable),必須為流程或工作負起責任;
- C 是諮詢對象(consulted),沒有直接參與執行,但應該被諮詢者,如某領域專家或重要利害關係人;
- I 則是知會對象(informed),工作成果的接收者,或是需要持續告知進度和成果的人。
(本文取材自《首先,打好關係》,星出版出版。)
繼續閱讀
團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