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Viva Luna Studios on Unsplash

你喜歡做心理測驗嗎?透過性格類型認識自己,對你有什麼幫助?

2021-03-30 組織心理學家 班傑明.哈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相信世界上分成兩種人」的人,以及「不相信世界上分成兩種人」的人。

延伸閱讀:工作沒前景、沒熱情,該轉行嗎?評估 4 個問題再決定,才能愈換愈好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 MBTI)告訴我們,世界上其實有十六種人;但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修訂版(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中又認為只有六種人。在我看來,世界上倒是可以分成四種人:赫夫帕夫、葛萊分多、史萊哲林,還有雷文克勞。

所以世界上的人到底可以分為幾種?區分這些對我們又能有什麼幫助?

我們能透過「性格類型」認識自己嗎?

關於性格的第一個迷思,就是覺得性格有「類型」。然而事實是,每個人都是極其複雜的個體,根本就沒有性格類型這種東西。所謂的性格類型,只是社會或心理上的概念,而並非現實。性格類型的區分,只是想用一種表面的、刻板的、去人性化的、而且極度不準確的方式來衡量個人。

性格類型的概念並沒有科學根據,市面上流行的各種性格測驗,編寫者多半根本無權做出這些定義。

莫薇.安姆瑞(Merve Emre)2018 年的著作《「性格」販子》中指出,性格測驗已經成為產值高達二十億美元的行業,又以邁爾斯-布里格斯測驗最為熱門。

布里格斯性格分類的初衷:不論你是怎樣的人,你的行為都是「正常的」

布里格斯在 1900 年代初發展這套理論時,根據的不是科學或心理學,而是她身為人妻、為人母的經驗。她注意到自己和先生在生活中有各種不同的反應,也發現自己的某個孩子比另一個孩子更喜歡獨處,於是想要設計一套系統來解釋人們在社交行為表現上的差異。

布里格斯認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和別種性格的人格格不入,而且又想要解決這個困擾時,可能會造成許多心理上的痛苦。 在她看來,與其改變自己,不如乾脆認定每個人對生活的反應都是天生如此、無可改變,就是一些與生俱來的傾向,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去體認它、接受它。

換言之,不論你是怎樣的人、人生又過得如何,你的行為都是「正常的」,這就是布里格斯所提出的想法。如果你的個性害羞,是周遭的人在和你相處的時候該多多體諒。如果你很容易緊張,也是他們該多多包容。如果你善良又體貼,他們也該覺得你永遠都會是這樣。

在這套典範下,你對生活的任何回應都是因為「你就是如此」,而且你也不該為此感到任何不好意思。你不該試著想去改變自己,而且就算你想、也做不到。就算這些特質給你帶來限制,你也無能為力。就好好接受上帝或是 DNA 為你帶來的束縛吧。

不管結果是什麼,你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像這樣把人分成各種類型的性格測驗,雖然乍看之下有趣,但其實並不科學,還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受到諸多限制。這些測驗給人描繪出一個不準確、而且過於簡化的形象,充滿各種籠統和以偏概全的陳述,讓任何人都覺得那講的正是自己。

這些測驗也把心理學講得太簡單,讓人誤以為自己還真的很懂心理學。華頓商學院教授暨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就提出解釋:「邁爾斯-布里格斯測驗就像是去問人:你比較喜歡鞋帶還是耳環?你會覺得之後一定能得到讓人感覺『原來如此』的答案,但這個問題根本從一開始就不該這麼問......(這件事)創造出心理學專業的一種假象。」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社群媒體上彷彿有一整個世代的性格大師好像對你無所不知,而且不管你問什麼,他都能說上兩句建議,從你該跟誰交往、跟誰結婚、要不要生小孩,到你該選什麼工作、能不能飛黃騰達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切都只是根據你做了某個測驗得到的分數。這乍看像是科學,但其實就是迷信,只不過套上科學的外衣。

(本文摘自《我的性格,我決定》,天下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我的性格,我決定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