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沒前景、沒熱情,該轉行嗎?評估 4 個問題再決定,才能愈換愈好


我該轉行嗎?
職涯決定是在依據三個元素賭未來:第一,你預測你選擇的職涯,將提供理想的工作與生活平衡,還提供足以達成個人目標的財務資源。第二,你賭這個職涯能讓你以希望的方式影響世界。第三,你預期你每天做的工作、你選擇做那些事的環境,將帶來滿足感。當你決定是否要待在原本的職涯道路時,你需要評估這三大領域。
你的工作,是否符合你的生活型態?
你每年評估自己的生涯時,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 你是否滿意你的職涯和生活整體整合的程度? 你如何看待你獲得的財務報酬?我是奧斯汀大學組織人學程的主任,輔導過許多人士。他們在職涯的早期,投身於非營利部門,但最終不得不另覓薪水較好的工作。他們高度認同組織的使命,但無法靠非營利部門的薪水養家活口,於是被迫轉行。
第二個要問的問題是, 你的工作是否帶來你希望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我認識的樂手中,有些人在職涯早期做的工作,只是為了付帳單,用來支撐音樂興趣,但日後把重心放在音樂產業以外的工作,音樂只是嗜好。
萬一你發現,目前的職涯道路既不符合財務目標,也不符合個人目標,不一定代表你就該轉行,但的確該實際一點,好好想一想, 如果未來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產生變化,這條路日後是否夠有彈性? 如果沒有,你會感到失望,也或者你將得讓工作大轉彎。
你對自己的貢獻,感覺滿意嗎?
工作另一個可能帶來不滿的面向是你做出的貢獻。很常見的情形是剛出社會時滿腔熱血,但不是你做的每一份工作,都會朝你希望帶來貢獻的方向前進。
我和高中朋友聊天,朋友的故事提供了好例子。鮑伯拿到物理學的大學文憑後,進入一間製造研究器材的公司。公司後來被買下,併入另一間公司。鮑伯的職務其實是帶領研發團隊,但公司經常要他訓練其他國家的新團隊,好把工作外包到稅法對公司比較有利的國家。鮑伯最後感覺自己卡在中階管理職,既影響不了組織高層的決定,也無法看到自己主持的計畫大功告成。
有一天,鮑伯因為背部受傷,到醫院照磁振造影檢查(MRI)的片子。他開始想,說不定轉行當影像技師,會比做目前的工作還有價值,即便這一行的收入比較低。鮑伯最後取得 X 光技術的執業證照,他因為同時擁有物理和儀器的背景,還有辦法開證照課程,平日還與教科書作者通信,討論該如何教影像成影。鮑伯轉行後賺的錢變少,但他現在很喜歡去工作。
你可以調整自己,從工作倦怠中復原嗎?
你選擇職涯道路時,是在假設自己未來會喜歡做的事。年輕時,你可能喜歡開發新客戶的挑戰。到各地出差,拜訪潛在顧客,帶給你興奮感,因此你感激有機會在全國性的大公司從事銷售工作,工作上屢建奇功。然而,你不會知道的是,你會持續喜歡和新客戶合作與天天出差多久?或許在你整個職業生涯,你都感覺這種生活型態太棒了,但也可能厭倦搭飛機、住連鎖飯店,和大客戶共進晚餐等。
對工作內容與工作步調失去熱情,通常稱為「倦怠」(burnout)。你出現惡性循環,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成果,工作帶來壓力、難過、沮喪等負面的情緒反應。相關感受讓你更無法承受工作上的不如意,你的負面情緒因此增加,最後不喜歡你必須執行的工作,也不喜歡工作上會碰到的人,也就是你的同事和客戶。結果,你愈來愈難提起勁工作,工作時心不在焉。
當然, 不是所有的倦怠現象都需要轉行。你可以利用幾種技巧增加復原力 ,例如:冥想等正念技巧,可以減輕壓力與焦慮,慢下你對於工作壓力源的反應。你可能會因此覺得,工作其實也沒那麼糟,更有力氣克服困境。
如果你和同事的感情好,也比較能夠撐得下去 。當你喜歡一起工作的夥伴,工作就會感覺比較像團隊合作,你不是單獨面對問題。此外,你也可以在工作之餘,從事帶來滿足感的活動,例如:和親朋好友共度時光、追求嗜好、運動等。感到倦怠,不代表你就得放棄職涯,但的確是一項徵兆,告訴你該做點不一樣的事。缺乏動力與隨倦怠而來的「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不大可能自動好轉。
現代職場上的人,不大會用完休假。多數雇主都提供有薪假,但通常不會強迫你休息。有的人還以為,不休息可以建立工作勤奮的形象,更會被視為升遷人選,但其實沒人會注意到這樣的犧牲。累積一堆假不休,沒有太大好處。
但是,不休息卻壞處多多。偶爾放下工作很重要──睡晚一點、造訪外國城市、爬山、讀點放鬆的讀物。休息個幾天,你將更能看清楚工作上碰到的問題。如果你天天都得處理那些問題,你的情緒世界可能都被那些事籠罩。動機腦造成你隨時都在想那些事,休個假,可以協助動機腦甩開那些工作上的煩惱,重新排列重要議題的優先順序。記得要把定期休假,當成維持復原力的固定工具。證據顯示,如果工作真的陷入泥沼,相較於只休不到一週,休個超過 14 天的長假,將會帶來更大的長期作用。
如果你很努力增加復原力,卻依舊對工作感到深沉的厭惡,此時你可以考慮轉換跑道 。不過, 你享受工作的程度,除了部分來自工作本身,也來自你如何把工作連結到更大的使命 。尋找其他的職涯機會時,記得留意對方的公司使命,是否與你的價值觀起共鳴。你的下一份職涯工作,理想上將是你喜歡的,還要能讓你有機會替你重視的領域貢獻心力。
你的條件支持你轉行嗎?家人的態度如何?
你決定轉行是好事後,事情還沒完。你大概碰過很多這種人:宣稱恨死自己的工作了!但不曾採取行動。你決定轉行後,需要擬定未來的計畫,還需要獲得身旁的人支持,才有辦法採取行動。
你大概會需要收入,除了養自己,還得養家。 換跑道之前,你得先和家人談可行性。你有辦法辭去工作,接受二度培訓,存款還是夠生活嗎?轉行如果需要你回學校重新取得學位,你有辦法負擔嗎?你有辦法從新公司的食物鏈底層,再度從頭爬起嗎? 我和前文提過的鮑伯聊,鮑伯說自己能如願轉換到收入較低的職涯,原因是他和妻子原本就選擇不生孩子。
剛才舉的幾個問題,你的答案有可能是沒辦法。如果沒辦法,那你應該把心力放在增強復原力的技巧,盡量讓工作變得可以忍受。
不過,本書在很開頭的地方也提過,轉換跑道在今日愈來愈常見。相較於 30 年前,跳到新領域不再是那麼大的問號,比較不需要和從前的工作者一樣,需要費盡脣舌向潛在雇主解釋,為什麼你要轉換職涯。
光是決定要做出職涯改變,不代表你一定得辭去目前的工作。如果你心儀的新職涯要求新技能,你可以考慮繼續工作,用下班時間上課或取得新學歷。德州大學的組織人碩士班課程,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學生,正在尋求某種職涯轉換,其中許多人取得文憑後才轉換跑道。珍妮就是那麼做的,她在註冊課程時有意轉行,接著在畢業後的 6 個月內找到新工作,在社群網站上告訴大家那是「史上最棒的工作」。
另一條路是和職涯教練合作,找出你想擔任的職位要求哪些技能。你可以慢慢來,把不足的地方補起來,方便未來轉職。如果新的職涯道路要求證照,這點尤其重要。
你或許會覺得最好不要讓目前工作的地方,知道你的計畫。或許你的確應該保密,如果你認為組織不會支持你,甚至會找理由開除你,那就別讓人知道你正在準備轉職。
不過,讓同事知道你的計畫,也會有好處。首先,你的工作態度可能改善,因為你知道目前這份工作只是暫時的。不論是什麼樣的情境,人們會沮喪的一大原因是感覺無能為力。當你感覺無從掌控自身的情況,你的復原力和動力會下降。當你能夠掌控未來的職涯,目前的工作帶來的沮喪感,有可能減少。
況且,同事支持你換工作的程度,可能超乎你的想像。如果是同事想換跑道,你 8 成會祝福他們,所以你的同事大概也會祝福你。說不定,他們認識的人,有人可以幫你一把。
(本文出自《帶腦去上班》,星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