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特‧迪克

我變笨都是公司的錯!

破解大人的謊言!為了「帳面績效」夠好看,高階主管的 6 個手段


幾乎所有的經理與員工,都活在公司評估與追蹤系統的陰影之下,導致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回報自己工作進度。過去這十幾年來,老闆愈來愈在意績效成績的高低。這項威脅,也幾乎影響到員工在職場上的「生存」。因此,私下合理「美化」自己的成績,或是對其進行一些調整,成了職場上被默許的潛規則。
「大家都在美化自己的成績,就連上層也是如此。畢竟,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所有人的共同目標,就是讓股價出現好看的數字。」
「如果股價驟降,那麼對股東來說,理解背後可悲的事實又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呢?這套行事準則,迫使我們只須報告有關成功的資訊即可。不過,只要在數字上取得表面的成功,就能夠滿足所有的人。這是問題的核心重點。也就是說:若是數字好看,股價也會跟著上漲。打破這套規則是不道德的,甚至會被他人視為卑劣的欺騙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毫無顧慮、無怨無悔做這件事。若是有人拒絕同流合汙,就會被視為團隊中的老鼠屎。這受到的懲罰,會比不照著潛規則方法做事來得更加嚴重許多。」
管理者很清楚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也知道底下每位員工,或多或少都在矇騙彼此。而我相信,在管理上有一種從未被表達過的信念:「我們對員工施壓,使他們拿出比預期多 1/3 的績效。不過,我們卻也因為他們的欺瞞,損失了一些成果。但依整體獲利看來,這種作法是絕對值得。」
為了能夠讓你了解,哪些作法可以竄改數據,我會概述一些不太具體的措施。
營收沒有足夠的成長?那就採用「收購戰略」
有機成長(Organisches Wachstum,依靠公司自己的能力來提高營收)與併購成長(zugekauftes Wachstum)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區別。我們經常在報紙上讀到:「現在已經無法再單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企業宏大的目標,所以我們企業正在市場上,尋找收購其他公司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一家企業無法以市場預期的速度成長,就得併購市場上的其他企業。利用這項策略實現業績增長的目標,董事會或許就有分紅的機會。
利潤不夠?出售旗下營收較低的公司,再併購高收益公司
若是企業出售部分產能較低的公司,的確也可以提高整體收益。從中獲得的資金,可以用來收購其他更高產能的公司。例如:銀行可以為顧客提供私人的諮詢服務(利潤不高),或是將資金投資於證券公司(有時可以賺很多錢)。不過,依常理來看,收益低的業務相當穩定安全;收益高的業務風險則相對更大。這點不是被列為機密,就是被直接忽略。特別是僅有單一產品的公司,其整體營運的好壞,都取決於這項產品的發展。許多大型企業時常會以天價收購這類型的公司。而在金融危機後,他們只能自舔傷口─賭錯了。
利潤還是不夠?業務外包,眼不見為淨
外包有外包的好處,但企業本身的成長,也不能過度依賴外包。企業將內部拆解成許多規模細小的部門,為的只是想減少員工的薪資(例如:包裹業務、航運部門、汽車工廠中的臨時員工以及到印度開設分公司),也避免員工們在固定職位待上太久。
許多企業透過仲介公司聘僱了許多人力,但企業對兼職員工的待遇非常差,卻沒有人站出來為他們發聲。我在學習企業管理時,老師總會教育我們:「企業家就是應該承擔風險。這件事當然不容易,所以企業家必須明白,他們的收入雖然比員工高出許多,但要承擔的風險也相對更大。企業家總必須為了所有的員工,扛下整間公司的職責,也因為企業家不能隨意解僱員工,所以員工總是讓他們煩心。」如果企業家們將風險都移轉給其他外包的廉價勞工,自己不再承擔任何的風險,我們是否還樂見他們盡可能的賺取更多利潤呢?
利潤還是不夠?收購自家股票,為主管加薪
在證券交易所,股票主要是基於「每股的收益」,或是「每股盈餘(EPS)」,來做為評判獲利的指標。公司的獲利除以發行的股票數量,即會等於每股的盈餘。如果公司有所獲利,即可增加這項指標的數值(不過會很辛苦),或者公司在股票市場上收購自家股票,以減少股票的數量─如此一來,發行的股票數量減少,每股收益也會跟著增加。最後在投資者心中,也只會留下股票經常上漲的印象而已。
這代表,公司不僅在股票市場表現出色,經理們當然也貢獻良多。除了底薪之外,經理確實享有其他選擇權(通常他們有權以較一般更低的價格購買公司的股份)。若是股票因為股東的回購而上漲,那麼經理們的選擇權價值,即會立刻提升。從這個概念來看,回購公司的股票,彷彿像是不時為經理們加薪─不費吹灰之力!而官方的說法是:「如果股價上漲,就是對公司出色表現的一種回饋。所以,僅讓公司的經理們參與股票的選擇權,才是對他們公平的作法。」
客戶想要更多優惠?好吧,那就把成本轉嫁給員工
現在,許多的客戶想要更「聰明」消費,努力找尋更便宜的折扣。每位客戶都希望獲得至少 10% 的折扣。在某個時間點,通常是當季末前不久,企業就會對營運失去信心,同意客戶提案。很明顯,這個案子已經不能再為企業帶來利潤。不過,企業還是會想盡辦法。主管把案子轉交給專案經理,請他換個角度,想出一項更有利可圖的策略。即使事情已無力回天,仍然要讓這件案子起死回生。
「多多在這件事上花點心力呀!」這句話意味著,這個案子是在每個員工努力加夜班、沒有任何加班費,痛苦不已的情況下完成。而且每項產品的品質,都僅符合合約列出的最低條件而已。這就代表意味著,員工們在工作上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大,而律師很快就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什麼,客戶還要更多優惠?那就視為創新計畫
針對較大型的專案,客戶希望能獲得更多折扣,這為公司的開銷帶來相當大壓力,為了節省開銷,公司必須想出其他應變措施。隨後,這件客戶要求給予更多折扣的專案,被公司列為具有策略性意義與高度創新的「燈塔計畫(leuchtturm projekt)」。而公司藉著「接手此專案的公司,得以獲得某項創新的專業技術。如此一來,透過此專業技術,我們日後就能更順利開拓全新的市場,是一舉兩得的好策略」為由,將事情合理化。
簡單來說:公司只是將創新的資金,投注在表面上看似是創新的計畫,結果僅是為了彌補公司鉅額損失的大型專案而已。這不僅同時確保了營業額與利潤,投資於創新專案的預算,也只是被用盡罷了。
總結:上述的情況,我們通常會說:「拿出成績,不要替自己找藉口!」但現在所有的工作,都以藉口為導向。你應該也很清楚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公司的目標太過不切實際,導致一切皆使人無法負荷,員工們也像無頭蒼蠅般無所適從。
(本文出自《我變笨都是公司的錯!》,樂金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