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pexels

《快思慢想》康納曼新作:「雜訊」如何影響主管用人和選才的評價?

2021-07-07 整理‧撰文 簡鈺璇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依能力選才、根據績效調整薪資,按財務狀況決定放貸額度,聽起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組織內的決策似乎不見得如此。面試的時候,主考官可能選了聊起來「投緣」的人;主管考慮晉升人選的時候,還要顧慮其他同事的心情。

連判決講求公正的法官也會輸給人性。《史丹佛法律評論》(Stanford Law Review)研究曾指出,美國法官對於政治庇護案件的批准比例懸殊,一位法官只批准 5% 的案件,另一位法官的批准率卻高達 88%,研究形容尋求庇護簡直就像下輪盤賭注,十分講求運氣。

《快思慢想》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形容人們決策時就像打靶一樣,理想狀況是全都射向靶心,做最好的決策,但常見狀況是彈孔都偏向靶的一邊,此情形稱為偏見,例如公司人資集體偏好錄取未婚女性,或知名學校的學生。假若彈孔是分散在靶心周圍,沒有一定的排列邏輯,這種判斷變異稱為雜訊。

延伸閱讀:天才心理學家耗費40年的研究成果:想做更好的決策,你得先掌握這些「人性」

雜訊會與偏見交雜在一起,影響決策品質。康納曼和《不當決策》的作者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哈佛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在合著的新書《雜訊》中,試圖釐清人性如何導致決策標準不一,並提供解方。書中指出,雜訊會以兩種主要樣態出現在決策中:

1. 水準雜訊

個人整體判斷結果與他人的差異。以考核職員的績效來看,小華是暖男,總是給員工很高分;阿明做事比較謹慎,給分比較嚴格。表示小華和阿明平均的給分標準不一,此為「水準雜訊」。

2. 型態雜訊

干擾決策者的不特定因素或直覺反應,或許阿明剛對中發票特獎,因此在評估某些職員的績效時,心情特別好而給分偏高;也或許小華因為厭惡某位組員愛聊八卦,因而將他的表現打了折扣。

然而,組織並不容易察覺決策有無被雜訊干擾,通常看病就給一個醫生看、人事聘用交由一人評估,難以確認受決策影響的人是否受到公平對待,因為沒有對照組可以參考。

如果想要「捕捉」雜訊,可以建立類似實驗的對照組,進行「雜訊審查」,了解職員間的判斷差距,並評估該落差是否影響組織的聲譽或營運。以核保費用為例,「雜訊審查」做法是定期召集所有的核保人員,針對同樣的風險事件,獨立計算合理保費,再攤開討論大家的結果。

康納曼團隊在擔任保險公司顧問時,曾為該公司執行「雜訊審查」,發現核保人員評估同樣風險事件給出的保費落差極大,公司預期保費落差不到 10%,但實際上保費價差達 55%,顯然非公司樂見的狀況。

那麼該如何減少雜訊呢?《雜訊》建議,針對需要一致性或公平性的決策,訂立一套標準決策流程。流程設計應包含幾個要素,一是納入外部參考觀點,例如績效考核時,除了主管給分外,還加入自評或其他職員的歷年平均作參考;二是多位判斷者獨立評估,再綜合討論;三是將複雜的決策拆成比較好評估的小項目;四是延後判斷,評估個案後先放數天再決定結果,抗拒太早出現的直覺。

如何避免「雜訊」干擾選人決策?

面試中充斥干擾我們理性決策的要素,像是面試者的容貌、情緒、天氣好壞。將面試過程標準化,加入獨立評估的機制與評分參考框架,才能達到選才適任的目標。以招聘資訊部門的主管為例:

1. 拆解職務技能,避免不相關的資訊干擾

2. 各項獨立評估,避免單項影響整體分數

3. 定義能力量表,對齊給分基準

4. 與在職員工相比較,給分更具參考性

5. 資訊流通、匿名投票,讓理性共識勝過個人直覺

5步驟標準化面試流程,選人不該靠直覺
面試中充斥著干擾我們理性決策的要素,像是面試者容貌、個人情緒、天氣好壞。將面試過程標準化,加入獨立評估的機制與評分參考框架,才能達到「選才適任」的目標。本表以招聘資訊部門主管為例。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決策
相關文章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