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造局者》:電商就要能刷卡?跳脫「理所當然」,反而容易勝出

2021-09-30 整理.撰文 簡鈺璇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為何有的國家控制得宜,有的國家卻死亡數飆升?像是在英國,截至 9 月 23 日,每百萬人中就有 1996.21 人死亡。

大數據》書籍作者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庫基耶(Kenneth Cukier)在新書《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指出,這是不同思考框架,導致不同的防疫策略,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思考框架指的是「人們對事務的看法,會形成個人或團體決策和行動的依據」,左右派、自由主義、民族主義都是一種思考框架。

以全球防疫模範生紐西蘭為例。紐西蘭將 COVID-19 視為「SARS等 級的嚴重傳染病」,採取封城等嚴格的防疫措施;截至 9 月 23 日紐西蘭每百萬人死亡數為 5.56 人,遠低於全球平均 599.26 人。

英國最初則認定新冠肺炎為「類似季節性流感」,衛生官員提出群體免疫策略,讓病毒自由傳播,等待足夠的人形成自身抵抗力,自然遏制病毒傳播。不過,英國很快就因死亡人數高速攀升,放棄這個戰略。

延伸閱讀:如何拓展思考問題的寬度?法律白話文站長:逼自己挑戰「現狀」

挑「思考框架」如同選「地圖」,沒有最完美只有最適合的

從紐西蘭和英國的案例,可以看到思考框架不同(如何定義新冠病毒),會產生不一樣的決策與行動。《造局者》強調,做對決策的關鍵在於選對思考框架,簡言之,就是找到看待問題的更好角度。

如果把挑選「思考框架」的過程比喻為選擇「地圖」,地圖的呈現方式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選擇直角座標圖,能知道自己與其他地點的相對位置;選等高線圖能了解自己所在的海拔高度。

沒有一種地圖或思考框架最好,因為框架會依據使用情境與達成目標而有不同答案。我們要學的就是選擇和應用合適的思考框架,就像爬山時你會用等高線圖,而不是選直角座標圖。

不過,實際情況多半是,做了決策但不知道用了什麼框架,因為生活中會做太多瑣碎決定(像晚餐吃什麼、買什麼衣服等),許多甚至未經思考。《造局者》建議,若能刻意檢視自己用什麼框架做重要決策(像公司併購案、轉職、新品開發),就有機會達成比較好的結果。

造局者》提出建立思考框架的3個要素,幫助我們釐清「自己如何看待問題」,進而調整看問題的角度,並用不同方式應對難題。

1. 因果推論有助釐清現狀,但當心太快陷入單一因果

每個決定背後一定有因果關係:我決定去 A 公司,因為福利比較好;公司決定開發新品賺錢,因為現有商品銷售停滯。因果框架會要求人們決策時,有套說得通的解釋,助於我們做出判斷。但《造局者》提醒,因果推理常出錯,這是統計學常說「彼此相關不代表有因果關係」。

舉例來說,公雞啼叫後,太陽升起,但就算公雞不叫,太陽還是會升起,表示雖然兩者常先後出現,但彼此無因果關係。對因果推論抱持懷疑,有時能找到更多解答。以「因為開發新品,所以公司賺更多錢」推論來說,可以思考:除了開發新品,公司還有沒有其他獲利因素?省成本可能也是原因,調整一下思考方向及推理邏輯,可能會找到更多獲利的方法。

2. 設想平行現實,有助列出更多可能

這個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去想像「反事實」,也就是另一個平行現實(alternative reality),就是針對一個問題去問「what…if 如果….會怎樣」,想像一個不同的局勢。比如說,你推論某商品爆紅,是公司投放大量廣告。論述這個框架是否合理,可以去問「如果沒有投廣告,該商品會怎樣?」當你仔細研究後,也許發現商品爆紅跟網友主動為它開箱有關,因此得到新的行銷策略。

反事實能幫助我們避免單向思考。例如:你看到東西散落一地,直覺是小孩弄亂的(快速建立因果關係),所以一開口就想要罵孩子。此時,啟動反事實的思考:如果不是怎麼辦?你可以找目擊者確認答案是否正確,多方諮詢的方法也適用在商業或政治決策上。

1962 年蘇聯將布建在古巴的核彈頭對準美國,美軍立刻建議時任總統甘迺迪對蘇聯發動空襲,但甘迺迪拒絕,因為互相攻擊所付出的代價太高。甘迺迪向顧問團尋求其他解決方法,藉由反事實法蒐集不同的觀點。

最後決定以談判的方式,美國撤掉土耳其導彈,換取蘇聯撤掉古巴飛彈,不僅給蘇聯台階下,全球也免於一場核戰。反事實法幫助我們延遲決策、降低不理性評判的機會,召喚其他情境的想像、激盪各種觀點,提供更好的解方。

另一種反事實的訓練是透過故事、電影或換位思考想像自己從未經歷的事。例如,小時候我們會玩職業扮演遊戲,或是看小說或電影,將自己套在主角的情境中,思考如果是他,該怎麼面對難題。這些故事或演練,幫助我們練習評估選項,想著接下來會怎樣、該做什麼,是訓練思考框架建立的方法之一。

3. 加上限制條件,收斂出可行選項

面對不同的解法或看法(思考框架),該如何選出合適的方案呢?《造局者》建議,藉由 3 個限制條件:可變性(以容易改變的要素為先)、最小變動(從變動最小的開始調整)、一致性(不能因為某項限制,與既有條件抵觸),找到符合現實的選項。

以「搭公車上班會遲到」的問題來看,解決方式有騎摩托車、搭計程車、搭捷運或用任意門瞬間移動。可惜現實世界不存在任意門;搭計程車到公司花費 1000 元對經濟負擔太大,不符合最小變動及可變性原則。以此篩選出來,就會知道搭捷運或騎摩托車是比較好的選項。

不過,限制並不是無法被打破的,搭計程車目前不是最好的選項,如果用月費包車更符合經濟效益,該不該考慮呢?《造局者》指出,思考框架的建立核心在於取捨和權衡,你給的限制條件愈少就有愈多選項,但有些選項不切實際需要排除,雖然限制條件能幫助聚焦,但也可能讓你錯過更好的選項。

商業上也常有挑戰傳統框架,成功獲利的例子。以印度電子商務公司 Flipkart 為例,它是亞馬遜(Amazon)在印度的最大競爭對手,占了印度 40% 的電商市場,Flipkart 獲勝的關鍵在於提供「貨到付款服務」(印度持有信用卡的人不多),顛覆傳統電商「先刷卡後取貨」的限制,造出對自己有利的局。

造局者》歸結 3 個思考框架的應用要素,你也可將它視為決策到行動的3個過程:因果關係讓我們理解事務;反事實提供不同選項,列出可能的行動方針;限制條件篩選合理的選項,助我們付諸實踐。

以一張白紙的學習心態,蒐集思考框架

不過《造局者》也提醒,因果關係、反事實和限制條件屬於思考框架的應用方法,學會了不代表你擁有很多的思考框架,或有能力選擇更好的框架,不斷學習才能補足自己的思考框架庫。

如果想在熟知的思考模型外,增加其他選項,首要方法就是看別人如何建立對某個問題的思考框架,將不同做法收歸己有。例如:看到商務談判用賽局理論,先洞悉對手希冀的結果、優劣勢再做判斷,我也能將它用在與公司討論加薪上。

另一種就是踏出舒適圈,多交不同領域的朋友、旅遊、閱讀、看展等,並嚴肅對待自己的好奇心,遇到不懂就立刻請教和研究,從中採集不同觀點,擴大自己的心智。

或是刻意留一段時間實施「白紙策略」,放下熟悉的任務去接受全新的觀念,像是辭掉行銷工作,去花蓮種田一年。心智留了空白,新事物就有空間填進來,如同游泳時放掉浮板,你才有機會自己浮起來一樣。

企業則可實施多元人才策略,讓不同背景和職種的人合作,激發更多新創意。這些都是刻意豐富思考框架的好方法。

(本文整理自《造局者》,天下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思考術
相關文章

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