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ixabay

前公司的輝煌戰績,對求職真的加分嗎?3 地雷讓「跳槽」變「跳坑」

2022-02-24 郭艾珊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這家販售美麗的化妝品公司待了 1 年左右,我覺得自己實在不夠愛美,也沒有那種對美麗全情奉獻、全心追求的熱情。正在考慮下一步的時候,就接到之前主管的電話,問我有沒有意願到新公司工作,於是,我面臨人生第二次跳槽的機會。

延伸閱讀:求職時該做與不該做的 10 件事

跳槽前的 3 種處境

通常在決定跳槽之前,一般人會遇見的處境無非三種:

  • 別的碗裡盛著明顯更好吃的菜。
  • 自己碗裡的菜雖然好吃,但也吃很久了,想換換口味。
  • 自己碗裡的飯菜都餿了,再吃下去有害健康。

如果是第一種狀況,你所持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別人的菜到底多好吃?適合你的腸胃嗎?如果是第二種,則是原來的菜能不能吃出新的滋味?自己的口味是不是很常變?如果是第三種,情況就相對簡單,不用考慮,為了身心健康還是別吃了吧。

很多人生叢書,在羅列成功方程式時,都會要你分析終極目標,以終為始,再妥善安排中間的歷程,一步一步像下跳棋一般完成志業。但老實說,職涯能夠這樣安排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在現實和欲望的拉鋸之下,使我們常常在面臨需要做出決定時,所能思考的也不過是以上三種處境罷了。

你可能會想,職涯上的決策思考,真的如此線性簡單嗎?其實就像人如何滿足口腹之欲一樣,我們在面對跳槽與否時,情況再複雜,最後也終究會落入自然而偏生理性需求的思考模式。

延伸閱讀:被高薪挖角,卻遭原公司提告?跳槽到同業前,先搞懂競業條款和營業秘密法

跳槽是好事嗎?以我為例,人生中第 2 次跳槽,我跳到了和藍色城堡同性質的公司,且還負責業績堪憂的品牌。

其中一家美商日用品公司,我所負責的是嬰兒用品品類,雖然職責範圍和薪水都有所拓展,但這個品類,還真的是個巨坑……。

先撇開臺灣擁有全世界最低的生育率這項殊榮不談, 1000 人當中生育的婦女不過一點多人,這樣的人口基數使得此品類永遠不會沾到自然增長的榮光;這樣的特殊環境,也使得願意生育的家庭,在嬰兒用品選擇上趨於精緻化。再加上臺灣的嬰兒用品(尤其是新生兒)基本上屬於送禮市場,大眾化的品牌自然讓消費者有拿不出手的感覺,不如進口(昂貴)品牌受到青睞。

當時跳到這個巨坑的我,人生著實痛苦了好一陣子,感覺怎麼游都游不出一股向下的漩渦。以臺灣人在生育上「趨凶避吉」的習慣,還不如去做保險套品牌來得實際一點。

跳槽時常犯的 3 種錯

為什麼我會落入這樣的窘況?其實是在思考跳槽的時候,犯了三個很基本的錯誤:

1. 盡信熟人延攬

對於以前共事過的主管再來找自己,自然會有「此人必是惜才愛才」的幻想,但冷靜想來,人才也不過是工具,主管找你去也純粹是因為你「好用」、「慣用」。也正因為如此,通常到職之後,便會省卻許多暖身、蜜月期、客套話的前置作業,直接進入將你榨乾的衝刺期,使盡一切要求,務必一起衝破難關,只是撞破的通常是你的頭而不是他的頭。

2. 誤判個人能耐

「孤臣無力可回天」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句不是胡扯的,當一個正在頹死路上的品牌對你發出求救信號,而當下腎上腺素正高昂時,你會以為自己擁有《駭客任務》(The Matrix)當中救世主NEO的能耐,而偏偏這種「救世主心態」最能蒙蔽雙眼。一定要冷靜調查並判斷,其他人無法讓生意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可能不是人的問題,自然輪不到你解決……不要輕易的把自己的能力放大了。

3. 吃這碗看那碗

不確定別的碗中飯菜是否更好吃,但總之對現在正在捧的飯碗感覺到「膩了」,想換環境。

工作和觀光或租房子不一樣,想看不一樣的光景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而為了這個理由,通常會越換越糟。原因很簡單,驅使你跳槽的動力和工作本質無關,而是個人的觀感,而感覺永遠都在變。

扣分的職涯

工作有點像是談感情,這段膩了就換,那麼下一段的新鮮期也很快就會過去。於是,一旦基於這個理由換了第一次,就會養成一直換下去的習慣,這對職涯而言絕對是扣分。

挖角的職缺,通常不是好缺

除非另一份工作內容更有吸引力,讓你更有成就感,且有更實際的:頭銜、職責範圍、薪水都有所提升,否則初出社會的新鮮人還是不要輕易的跳槽。因為跳槽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新環境的適應、人脈的重建、自我工作能力的重新證實。
不管你在前一家公司的戰績多麼輝煌,也僅僅是面試時「參考用」的標籤, 進去之後,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從來不會有人跟你老實說,連獵人頭也很難說出口的,就是挖角時開出的職缺,通常不是什麼好缺。只要探聽一下先前在這個位子上的人都如何「善終」,就能明白,好的位子通常會優先讓公司內部表現優秀的人才請調,而會從外頭找人的缺,十之八九都是內部撿剩的。

獵人頭沒說出口的理由

獵人頭通常會跟你說:「正因為這個位子挑戰非常大,公司想從外部尋找更能勝任的人才。」我只能說,先聽聽就好,還是要調查清楚。

一個位子的出缺,不管是內部升遷還是外部挖角,繼任者某種程度上就是「被抓交替」,總要有人墊上,原來的苦主才能展開新的人生,再糟糕再不理想的生意,公司也不會容忍無人看顧的,起碼業績報告總要有人寫,業績不好總得有人被罵。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家公司正在業績蓬勃發展,火力全開期,這個位子是為了因應新增的業務需求而設,那便是不同的故事。

「被抓交替」也要計算轉換成本

只要看清楚,自己是「被抓交替」進來的,還是正在一艘順風船上。期待值正確,自然可以平心靜氣面對挑戰。

但也要有時間戰線拉長的預期,通常一個由外部空降的職位,基本上就是打掉重練,沒經過兩年,實在無法在新公司站穩一席之地。在接受完所有人的一連串升官發財行大運的賀詞之後,你還是得摸摸鼻子回到工作崗位,從零開始,努力付出。
這也是為什麼,職涯專家或獵人頭會建議你,整體薪資福利沒有超過 20% 的提升,不要輕易往外跳,因為中間的轉換成本必須計算進去。

(本文出自《做自己,還是坐職升機》,大是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求職
相關文章

做自己,還是坐職升機?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