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輩介紹了一位年輕朋友給我認識,這位夥伴最近有了轉職的機會,他想詢問我對新工作的看法,並希望我能給他一些關於轉職的建議。
「換工作好像有些頻繁?」我看了一下年輕人的履歷,好奇地問他。
年輕人回答得也爽快,他告訴我,這的確是 3 年內選擇要換的第 4 份工作。他覺得每一次的跳槽,除了能增添個人多元經歷,其實薪水也是有機會愈談愈高的。
看來,這位年輕人對於如何轉職加薪已經有一定的心得,轉換工作的經驗也如此豐富,我其實沒能再給出什麼好建議。
只是,和他談完話後,我反倒想到了關於「減法思維」的思辨,也想分享給讀者。
「成長靠加法,成熟靠減法。」
不知道你聽過這句話嗎?
很多時候,我們什麼都想要,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偏好獲得的喜悅,規避失去的痛苦。我稱為「加法思維」,它的確能促使我們爭取更多機會,當然也能帶動個人成長。
成功企業都懂的「減法思維」
不過,我們觀察那些享有長期利潤的企業,不一定是追求多元發展,他們不會盲目地擴張產品線或是投資過多業務。而是懂得選擇在適當的時機,開始做減法,讓自己少些選擇,才更能聚焦在核心能力的精進上。
因為他們知道,唯有能力的成熟才得以伴隨偉大的成就!
商業上有個經典案例,史蒂夫・賈伯斯(Steven Jobs)被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Apple)趕了出去後,這間企業變得什麼都賣,收益卻逐年下降。當他再次回到蘋果時,選擇把所有混亂的產品線逐一檢視與精簡,最終鎖定推出如iPod、iPhone等核心產品,不只讓蘋果起死回生,更延續影響力到現在。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企業具備豐富的資源,積極投入多角化經營,但不見得有很好的營運成果。因為,這些組織不斷在做選擇,努力的嘗試各種新機會。但始終找不到一個值得專注的產品與服務,在這種經營方式下,帶來的獲利很有限,而且金錢與時間就這樣被揮霍掉了。
有時想想,我們的人生與職涯,其實不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聰明人有著豐富資源與各種選項,按理說是件幸福的事情。
可是,當一個人有著許多的干擾,不斷在做「選擇」,他就很難有時間「經營」好一件事。比方說,一段關係、一項技能或是一個專業。到頭來,他的成就竟比不上那些看似「沒有選擇」的人。
因為,他就這樣慢慢地在過程中,不自覺地把天份與才華揮霍掉了。
我想,「沒有選擇」這件事,短期看來是吃虧,但長期來看,沒有選擇的人或許更有機會,能夠集中所有時間與精力,專心地投入在一項事物上,並得以有所成就。
漫長職涯路上,與其不斷選擇,不如把時間花在經營與深耕,才有機會把精神放在能豐富人生意義的項目。
或許,適當地捨棄與減少選擇的「減法思維」,更能讓我們把職涯該專精的事物經營得更成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