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和男

先做這件事,馬上交出成果

出差時,為何該選擇商務車廂?日本顧問:工作效率高的人,這樣想事情


企業有時會因為降低成本等理由,刪減購入資產或費用開銷的預算。但是,刪減之後造成工作效率下降或營運績效不彰,反而是捨本逐末的行為。
因此, 工作效率高的人,不會把目光只放在成本支出上,而是會進一步考量CP值(投入成本與獲得效益的比值) 。
降低成本所換得的效益,真的有賺嗎?
想要以最佳效率來完成工作,就要先判斷此工作是否需要自己全力以赴。又,在前一篇中,我們也提到能用錢買到別人的時間, 但在判斷怎麼買才划算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自己的時間值多少錢 。
例如,某個家庭主婦得知附近的超市,白蘿蔔價格便宜500日圓,所以大老遠跑去採購,然而過程中耗費了大半天的時間,還花了400日圓的車資。但她不以為意,還覺得自己相當聰明而沾沾自喜。
表面上這是一則笑話,但對於追求馬上交出成果的人來說,反而應該要引以為戒。因為類似的狀況,經常在我們生活中上演: 只顧著追求眼前的利益,卻沒發現隱藏的成本,或是沒發現以長期眼光來看,某些行為可能會造成虧損或浪費時間成本 。
所以,我常會把CP值這件事放心上。CP值聽起來好像有點難,但在生活或工作中等各種領域都適用。例如,在出差時,如果前往目的地的車程超過三十分鐘,我通常會選擇商務車廂。
雖然商務車廂的價格比一般車廂貴一點,以投入成本來說,絕對是比較高昂,甚至一般人會覺得有點浪費的選項。但因為我選擇了投入成本較高的商務車廂,反而會提醒自己,應該要更有效的運用這段時間,進而得到了提升寫作或讀書效益的附加價值。
再加上在商務車廂中,認真工作的人遠比放空、睡覺、打電動的人還要多,受到這些積極氣氛的影響,自己也不禁受到暗示:「得好好努力工作。」所以,在考量投入成本與獲得效益之後,對我來說,商務車廂的費用相當划算。
換句話說, 在評估節省成本時,要一起衡量工作效益是否會受到影響,才不會因小失大 。
情緒與滿意度,也是評估效益的重要標準
我還有一個失敗經驗,可以當作大家在考量CP值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警惕。
事情發生在我擔任總務課長,並負責管理公司電腦的期間。當時公司的工地現場有員工提出,「因為電腦處理速度太慢,所以想換一部較快的電腦」,但是經過檢查與評估,發現原本那部電腦,只有在運轉時,偶爾會慢個幾秒。
我心想,「只不過是慢了幾秒,忍耐一下應該也沒關係」,又考量到換電腦所須要耗費的成本,於是駁回了這項申請。
事隔半年後,我的電腦處理速度也開始變慢,每當電腦出現幾秒的卡頓,我的工作節奏就會被打亂,甚至影響集中力。所以只要電腦一出現狀況,我就會心浮氣躁離開座位去喝杯咖啡或抽根菸,工作效率也因此大幅下降。
藉由自己遭遇到相同的狀況,我才察覺自己先前的判斷很有問題。自以為是短短幾秒的卡頓,應該沒什麼關係,而沒有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這對工作效率會造成什麼影響,甚至做出錯誤判斷。每次想到因為我的緣故,讓現場工作效率與工作情緒變糟,我就羞愧萬分。
因此, CP值不只是表面上的時間或金錢成本,還要進一步考量情緒或滿意度等心理層面的變化,對工作效率所造成的影響 。
至於要怎麼具體量化自己的時間值多少錢,以及計算每個人的投入成本與獲得效益呢?我建議用 換算成時薪的方式來評估,也就是將全年薪資除以上班天數,再除以每日工作時數,得出的結果,就是每個人的時薪 。
例如,A員工的全年薪資為500萬日圓,全年總上班天數為250天,每天工作時數為8小時。其計算方式就是:
500萬日圓÷(250天×8小時)=2500日圓,也就是A員工的時薪為2500日圓。
只要運用這項概念,當有一個約花費十小時的工作時,我們就能 依照這項工作所能產生的效益,評估是否改由委外製作,甚至根本不用投入人力也沒關係 。
(本文出自《先做這件事,馬上交出成果》,大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