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焦慮也有真假之分?盤點假焦慮清單,輕鬆恢復平靜、集中注意力

2022-12-27 艾倫・沃拉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一陣焦慮襲來,你會怎麼做?用運動、唱歌或什麼方式發洩?可是用以往的方式處理,常常難以真正解決那種煩躁不安的感覺,其實,會產生焦慮,往往是生理和心理相互影響,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真焦慮 vs. 假焦慮

我會在焦慮的範圍內做一種區分,以幫助釐清病患的身體正在向他傳達怎樣的訊息。 我會做的,就是區別「真焦慮」和「假焦慮」 。這不是一種診斷,而是一種我發現的解釋,而這種解釋幫助我的病患鎖定了其不安的根源,並更快速地確認為了變得更安心舒適、幸福快樂所需採取的步驟。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是在營養療法的先驅茱莉亞.羅斯(Julia Ross)的著作《The Mood Cure》(暫譯:《情緒治療》)。她提出了我們有真情緒,也有假情緒的論點。

真情緒產生於當嚴峻的挑戰發生時,例如有家人過世令你感到悲傷、失去了工作而備感壓力的時刻,又或者你正在經歷一次分手,因此十分傷心。 茱莉亞.羅斯寫到:「這些我們對生活中遇到的真正困難所做出的真實回應,或許令人難以承受,卻也可能非常重要。」

而另一方面,就如茱莉亞.羅斯說的, 假的情緒比較像是「情緒的冒牌貨」,當我們一起床就心情不好(起床氣),或者發現自己似乎毫無來由地對通常不會影響我們的事情感到煩躁、傷心、憤怒或焦慮。

在這些時候,我們的大腦都很樂於立刻做出解釋。我們的腦子會說:「我會焦慮,可能是因為我老闆寫來的電子郵件用詞冷淡,似乎暗示了我在工作上表現不佳。」或者:「某個老朋友傳來的簡訊內容令我難以接受。」我們的大腦會自行創造意義。

如果給我們一張有兩個點和一條線的圖片,我們的大腦就會看到一張臉;當宿醉時以冷萃咖啡取代早餐,我們就會自認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煩、感情關係快要毀了,或者世界末日已到來。這是因為我們的腦袋喜歡用故事來解釋我們的生理感受。 我們主要擔心的就是:大腦在試圖合理化身體的壓力反應。

生理失衡導致假焦慮,生活失衡引起真焦慮

茱莉亞.羅斯的範例也可以套用在焦慮上。 假焦慮是身體在傳達生理失衡的訊息,通常是透過壓力反應來傳達,而真焦慮則是身體在傳達關於我們生活的重要訊息。

在假焦慮的情況下,壓力反應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遞訊號,告訴我們:「有些事情不對勁。」然後,大腦便會提供故事來解釋我們為何感到不安。它會告訴我們,我們是因為工作或健康,或這世界的狀態而感到焦慮。

但事實上,永遠有某些事情會讓我們感到不安。我們之所以會在這一刻陷入焦慮,其實與辦公室無關,一切都與體內的生理失衡狀態有關, 像是血糖驟降或腸道發炎等簡單的理由。 依此邏輯,我們的焦慮,大部分都與我們以為的原因無關。

但容我鄭重澄清一下:雖然我把這些感受稱為假焦慮,但這並不表示其痛苦或折磨就不那麼真實。即使某個情緒是生理壓力反應的直接結果,它依舊可能如地獄般痛苦。「假焦慮」這個詞彙,並不是要否定這些情緒體驗的真實性。我之所以覺得必須要把這些狀態判別為假的,理由在於,這樣能讓我們看到一條清楚而直接的出路。

這種類型的焦慮,不是在告訴你有關更深層自我的有意義資訊,它提供的其實是關於身體更基本的資訊。當我們認知到自己正在經歷由生理壓力反應引發的焦慮時,就能透過改變飲食、多曬太陽或增加睡眠等方式,從身體的層面來解決該問題。換句話說,假焦慮很常見,儘管會造成巨大痛苦,但大多是可避免的。

一旦能鎖定並消除這種引發痛苦的生理根源,我們就能夠更直接地處理因偏離重要的目的感及意義感,所導致的更深層焦慮(也就是真正的焦慮) 。基本上,這種真焦慮就是身為人類的意義,亦即理解人活在世上的脆弱本質,理解我們可能會失去所愛的人,而終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死去。

或者就如十九世紀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所描述的─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其實在某些方面,這樣的焦慮也保護了我們的安全。畢竟,都是因為祖先夠警覺而倖存,我們才能夠出現在這裡。這種焦慮能促使我們保護自己,並讓生活持續運作。

但它往往也會帶來一種訊息(來自內心深處的直覺與智慧),這訊息是關於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以使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特定能力和目標。在本質上,這就是一種指引,一個引導我們讓人生盡可能充實的指南。

假焦慮盤點清單

當你想確定自己是否處於假焦慮,可以透過以下清單思考評估。

問問自己:我很焦慮,而且不確定原因為何。我是否......

・飢餓? (去吃點東西)
・低血糖或是有某些體內化學物質低落的狀況? (我剛剛是不是吃了甜的、加工的、含有食用色素或防腐劑的東西?去吃些點心,下次記得要認真選擇不同的食物)
・咖啡因過量? (這樣的緊張焦慮,或許其實是對咖啡因敏感,明天少喝點咖啡吧)
・咖啡因不足? (我今天喝的咖啡比平常少,往後要加量,並以維持每日一致的咖啡因攝取量為目標)
・疲倦? (去小睡一會兒,今晚優先考慮早點上床睡覺)
・脫水? (去喝點水)
・覺得懶散? (去外頭走走,或是跳個舞)
・情緒失調? 我是不是沉迷於網路或社群媒體?(跳個舞或出門晃晃,重設一下神經系統)
・喝醉了或宿醉? (記住這個狀況,以幫助自己未來在面對酒精飲料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需要服用一劑精神科藥物? (正好處於下一劑前的藥理學最低點,亦即血液中的藥物水平處於最低點,而這可能會影響情緒。該吃藥了)

(本文出自《焦慮新解》,悅知文化)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焦慮新解

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善用工具,AI賦能:台大教授陳縕儂談如何養成無法取代的靈活韌性

2025-08-15 經理人X三星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不僅橫掃教育、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加速改寫商業競爭格局——從中小企業的營運效率,到跨國企業的策略布局,AI 導入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指出,未來組織將走向多節點的轉換與整合,科技應協助管理者釋放時間、激發創造力,讓工作者在快速變動中保持敏捷與連結。

在這波 AI 浪潮中,高階主管如何在人才布局上做出不被淘汰的決策?又該如何善用工具,為轉型創造優勢?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身作則定義「人機協作」的管理哲學,並透過科技,在變動中活出餘裕。

在不確定中仍能思辨與轉換

談起投身 AI 領域的起點,陳縕儂笑說,真正的啟蒙其實來自童年時讀的一本《漢聲小百科》。「裡面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例如智慧聲控助理、居家機器人、無人駕駛⋯⋯這些1980年代的幻想,讓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很深的興趣。」

博士求學期間,正值 AI 的冷卻期,儘管業界機會不多,她仍選擇堅持。「當時大家對這個領域還沒那麼關注,但我就是對語意辨識很有興趣,想研究讓機器聽懂人話的方法。」她坦言,後來 AI 崛起只是時機上的幸運,真正驅動她的,還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過去曾被媒體以「放棄美國微軟千萬年薪、回母校教 AI」作為報導標題,但對她而言,這並非勇敢或犧牲,而是更貼近人生期待的選擇。「比起高薪,我更在乎生活的快樂感、與家人距離的親近,還有在學術圈可以自由決定研究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彈性。」

「我常提醒學生,要學會問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用工具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她強調,不是為了趕上潮流而跟風選擇,而是從理解自身需求出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變動中保有彈性。她也以自身為例,善用適合自己的工具,透過 AI 與多工處理功能,讓生活與工作角色得以靈活切換;例如近期使用 Galaxy Z Fold7 時,她特別欣賞可摺疊設計與分割畫面功能,能因應日常不同角色轉換,從備課、開會到研究討論都更加從容順手。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展開後8 吋大螢幕,支援多視窗並行作業,彈性應對各種工作環境,隨時隨地化身為個人最佳行動工作室。
經理人

「我本來就習慣雙螢幕操作,它讓我在移動中也能延續這個習慣,像是隨身的行動工作室。」陳縕儂分享,無論是在教室間穿梭、開會路上查找文件,或在出差途中修改簡報,Galaxy Z Fold7 都能隨時展開 8 吋 AMOLED 大螢幕,分割畫面同時查資料、做筆記,工作不中斷;收合後則回到輕巧的 Bar type 直立手機,方便單手操作與日常通訊。8.9mm 收合厚度與 215g 的輕量設計,讓她在多工處理與攜帶便利之間享有完美平衡,「打開是大螢幕,合起來就是直立手機,真的很方便!」

AI 賦能創新突破、游刃有餘

除了硬體的多工表現,陳縕儂也重視 AI 是否能理解人類語境、支援思考與決策。這也是她推動本地語言模型 Project TAME 的初衷——讓 AI 理解台灣人說的話。

「過去台灣資料在語言模型訓練中相對稀少,AI 很難理解我們日常語言中的文化隱喻、潛台詞與情感脈絡。」她指出,許多語境需要仰賴常識與在地經驗,這也是人類目前仍保有的優勢。「資料愈完整,AI 就愈有機會像人類一樣思考與判斷。未來若能有更彈性的資料開放政策,也有助於本土語言模型發展。」

回到日常應用,陳縕儂分享她使用 Galaxy Z Fold7 的經驗。Galaxy AI 提供多項輔助功能,例如「筆記助理」可將會議錄音轉錄為文字並整理摘要,讓她在備課與簡報準備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寫作助理」可協助潤飾語句、進行翻譯,提升內容處理的效率;而「通話助理」則能即時將語音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後續紀錄與彙整。

三星 x 經理人_Allen-7686 2 (1).jpg
Galaxy Z Fold7 以輕盈、直覺的方式展開 AI 互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全新可能,成為在變動時代中展翼前行的最佳夥伴。
經理人

此外,Galaxy Z Fold7 也搭載 Gemini Live 的「即時視覺對話」功能,不僅能開啟鏡頭即時辨識周遭畫面,也能讀取螢幕上的內容,並透過口語互動即時給出回應與建議。

陳縕儂表示,她期待在未來出國旅遊時能派上用場,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時,透過鏡頭就能獲得展品的即時解說與延伸資訊;或是在街頭遇到陌生招牌、菜單時,即可即時翻譯並理解內容,雙螢幕同步顯示雙語對話,讓溝通更順暢。

她也笑說,旅行中總免不了拍照與分享,尤其與家人出遊合照時,經常希望構圖完整、同時又能適配社群限時動態的尺寸;而Galaxy Z Fold7 的 AI 背景擴增功能正好解決了這個小困擾,當拍攝畫面為 4:3 時,系統會智慧延展為 16:9,不需裁切就能直接上傳,保留畫面細節與氛圍,一鍵就能與親友分享當下的美好。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搭載 Gemini Live,開啟鏡頭後,即可透過AI 即時辨識畫面並以智能語音即時做出回應,扮演可靠的貼身助理。
經理人

給 AI 時代工作者的建議

身為教師,陳縕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會不會被 AI 取代?」對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先去接觸 AI、理解它,再來思考自己能如何與它協作。「我曾出過一個作業,請學生出一個題目給 AI,觀察它能不能寫出正確答案,並學會怎麼修正、怎麼引導。你不會程式,怎麼知道 AI 做得對不對?」

在她眼中,AI 時代下最珍貴的能力,不再是背誦知識,而是「終身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否持續學習、能否自我監督,才是工作不被取代的關鍵。「現在被替代的,多是重複性高、規則清楚的事情;而能成為 AI Manager、指揮 AI 的人,才會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她也呼籲:「不要害怕嘗試,Open mind 一點!」陳縕儂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 AI、熟悉 AI,無論是規劃旅程、整理資訊,或是與家人朋友的溝通聯繫,因為用過就知道,它沒有那麼難;甚至當你願意讓它走進日常,就會發現它並不遙遠,也能啟發更多創意與可能。

正如 Galaxy Z Fold7 在摺疊與展開間切換自如,映照陳縕儂在教學、研究與生活多重角色中的靈活轉換——AI 時代的競爭力,不只在知識,更在於運用科技放大自身價值,讓生活與工作同樣展翼前行。

三星 x 經理人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右)對於AI的啟蒙來自於童年時讀的《漢聲小百科》,左為《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經理人

了解更多:https://pse.is/7zw6n4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