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Pxfuel

加速 ESG 轉型,拚減碳還不夠!當蘋果喊出碳中和,其他頂尖企業怎麼做?

2023-05-24 保羅.波曼、安德魯.溫斯頓

編按:ESG 逐漸制度化,影響也越趨廣泛深遠。追求永續的目標已經改變賽局,領先的企業開始積極行動。聯合利華前 CEO 保羅·波曼(Paul Polman)與永續企業頂尖權威安德魯・溫斯頓(Andrew Winston)提出「正效益模式」,協助組織自我轉型,成為全球問題的解方本身。破除追逐短期資本市場回報的執迷,從內而外汰換迭代企業的本質,自然收割長期的經營獲利。

你若想產生巨大而且可能是淨正效益的影響力,就必須為更大的生命週期碳足跡制定目標。你針對產品設計和交付服務做出的選擇會創造波及整條價值鏈的漣漪效果。

科技製造業的 ESG 行動

舉例來說,蘋果已經承諾在整條價值鏈中實現碳中和,但是同時也針對材料使用制定一個不尋常的目標。它為金屬的線性系統進入電子產品領域而且成為電子廢棄物深表痛惜,因此希望打造一條封閉式的環狀供應鏈,「挑戰自己,有一天可以終結我們對採礦的依賴。」

延伸閱讀:公司想推動減碳,該如何設定目標?減碳新手必知的 4 種國際標準

淨正效益企業需要為供應商和顧客制定激進目標,但是聚焦在哪一方面則是因產業而異。生產耗能產品的企業往下游尋找商機。市值 440 億美元的詮宏科技是大型的氣候控制設備製造商,承諾在 2030 年將顧客足跡中的碳排放量減少 10 億噸。

科技大廠也傾向於往下游設定目標,說是它們的產品可以為顧客營運或是為全世界減少排放,遠超過自己直接生產的排放量。它們指出,虛擬會議如何消除代表碳密集的旅行的需求,或是大數據和分析結果如何讓交通或建物更有效率。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和戴爾都是這些「賦能」目標的早期採用者,最近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制定目標,截至 2025 年,將自家顧客的排放量減少 10 倍。

金融保險業的 ESG 行動

金融商則有不同的挑戰和機會。它們的辦公室和員工的商務旅遊雖然製造足跡,但實際影響卻遠遠比不上它們資助的企業(不妨想像一下,銀行為一系列能源計畫組合提供融資或是貸款)。這些所謂的「財務碳排放(financed emissions)」是銀行本身直接排放量的 700 倍。

有些銀行最終是將煤炭排除在融資業務之外,而且最近多數大型銀行紛紛趕著公告,制定自己的投資組合目標。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美國銀行承諾,截至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正如花旗集團執行長范潔恩(Jane Fraser)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這是最優先事項。有一個大型投資人聯盟名為淨零資產擁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 NZAOA),也承諾將它們的 5.5 兆美元放進 2050 年轉成淨零的投資組合中。

這些做法都很好,不過從基本門檻的角度來看為時已晚。如果截至 2049 年之前你都在為基礎設施融資,那麼就算 2050 年全球終止日期(global drop-dead date)生效,你還是可以趕在這個日期之前興建使用個幾十年的碳排放設施。

有個做得比較好的實例就是澳洲保險商托普(Suncorp),它停止承保原油和天然氣的新投資案,許諾要在 2025 年終止現有的保險專案,並宣誓在 2040 年完全停止投資這門產業。30 個擁有 5 兆美元資產的大型金主同意,截至 2025 年實現投資組合脫碳目標。諸如此類的目標將會加速轉向清潔能源經濟。

消費品與零售業的 ESG 行動

供應鏈目標更普遍,跨國企業日益施壓供應商實現科學基礎減量目標。食物大廠是早期採用者,因為工業化農業主導它們的生命週期足跡。美國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家樂氏和金寶湯(Campbell’s Soup)全都為它們採購的農場和農業相關企業制定碳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來自各行各業的其他公司,包括荷商製藥廠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GSK)、瑞典零售品牌 H&M、施耐德電機和沃爾瑪以及它的「10 億噸大挑戰」(Gigaton Challenge)等,都為它們的整條價值鏈制定碳中和目標。

或者是,你不用為供應商制定目標,而是敦促它們自己掌握所有權。零售商塔吉特(Target)制定的目標就是,要讓 80% 的供應商自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延伸閱讀:顧客來消費,就是在響應減碳!遠東 SOGO 為何要成為第一個有碳標籤的百貨?

領先企業正採用創新方式祭出蘿蔔和棍子兩面手法,向供應商的生產施加壓力,特別是在氣候方面。雜貨零售商特易購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antander)合作,為那些針對氣候議題整體表現強勁的供應商提供優惠融資條款,包括設定激進的目標。

在棍子部分,Salesforce 針對氣候問題行動為供應商制定嚴格標準,內容看起來就和正式合約一模一樣,所以它們稱為永續發展大展(Sustainability Exhibit)。供應商必須衡量自己整條價值鏈的排放量,並基於「碳中和基礎」提供產品和服務。如果它們辦不到,那就算是「氣候違規」,Salesforce 將會向它們收取一筆可觀的「補救費」。就我們所知,這是業界獨創的舉措。

(本文出自《正效益模式》,天下雜誌)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正效益模式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