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怕AI取代你?程世嘉:那是搞錯重點!真正要緊的是這點

2024-06-11 程世嘉、蕭玉品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現在很多人都擔心自己會被 AI 取代,我完全可以體會這股焦慮感,但大家其實一直搞錯問題和重點了。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從工業革命、電腦革命看到現在的 AI 革命,會發現技術進步的侵蝕本來就是慢慢發生的,而且人類社會有辦法適應這些新技術,能不斷重塑(reskill)與提升技能(upskill)。例如在福特發明汽車前,人類都用馬車代步,但在世界第一部汽車 Model T 誕生、開始量產後,瞬間掀起交通革命,人們可以駕駛汽車抵達許多以前馬車無法到達的地方,連帶又帶動觀光產業的發展,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別怕 AI 拿走你的工作

又或者是對金融業來說,自動提款機(ATM)出現時,所有人都說銀行要消失了、櫃員要失業了,但結果有嗎?現在看起來沒有。銀行轉而把自己當成「服務業」,不只處理存提款、放款、借貸,反而轉型成理財的機構、生活的入口。

所以到 AI 時代也一樣,在最近的每次演講中,我都會提醒聽眾:「AI 不會突然摧毀、取代工作,它是一步步解構你的工作,取代的是一個個任務,讓人類扮演的角色漸漸弱化。」 我們在看待 AI 對工作的影響時,不是要問「會不會取代工作」,而是應該問「AI 會取代哪些『任務』?」

AI 可以取代重複性事務,也展現出強大的推理能力,但無法協調、決策、管理。

以現階段來說,AI 的發展就像兩面刃,對每個產業、職位的影響程度不一。工作者負責的任務若跟 AI 高度重疊,例如資料處理、需要人類手工處理的重複性事務,毫無疑問很快會被機器取代。但大家也不需要太過悲觀,因為AI還有很多遠遠做不到的事情,像是協調、決策、管理等等這些需要「人在場」的事務。

延伸閱讀:AI 簡報生成術:大綱、分鏡、配圖都能幫!做報告不必再從零開始

2023 年 7 月,美國尼爾森諾曼集團(Nielsen Norman Group)發布的報告〈AI 提高員工 66% 生產力〉(AI Improves Employee Productivity by 66%)指出,客服、內容生成和寫程式是生成式 AI 影響生產力最深的三個領域。其中,聊天機器人協助客服人員提升了 20% 的生產力;負責產生內容、交換資訊的數位工作者,在運用生成式 AI 工具產出文案、翻譯、報告、整理簡報及會議紀錄後,經統計增加了 70% 的生產力;帶來最強大威力的領域是編寫程式,讓生成式 AI 幫軟體工程師寫程式,可以提升 125% 的生產力,等於工程師原先寫一行程式碼的時間,現在可以寫二至三行。

➜ Excel 公式超難記?讓ChatGPT幫你搞定函數、圖表,從此告別死記硬背!► 馬上學習

進一步抽絲剝繭,會發現生成式 AI 顯著提高了客服人員、數位工作者、軟體工程師的生產力,但他們的工作有被取代嗎?聊天機器人這麼會聊天,客服人員是不是全部要失業了?從現在的結果來看,大家可以放寬心,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以客服人員的工作內容來說,他們必須精準回答資訊,尤其處理客訴時更要格外小心,懂得安撫客戶的情緒,要是將 ChatGPT 應用在這些細部流程,目前是無法預測結果的,意思是聊天機器人雖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如果明確指使它照著指令處理事情時,你無法確定伶牙俐齒、行為幾乎和人一樣的它會不會對客戶胡說八道,所以企業、品牌對於將 ChatGPT 應用在客服場域,仍有一定程度的猶豫,畢竟誰想得罪客戶呢?

因此能確定的是, AI 不會直接取代「整份」工作,但它會解構和取代某些「任務」 。比方數位工作者想完成一項文字任務,一般來說要經過發想、草稿跟編修三個階段,對行銷人員、文字工作者最痛苦的,無非是一開始的「發想」,假設我得幫一個賣咖啡豆的客戶規劃行銷廣告,到底要端出什麼主題?大綱該怎麼寫?所謂萬事起頭難,起那個頭向來是抓破腦袋的時候。

AI 又快又便宜,當然要用起來

我經常會舉物理中「靜摩擦力」的例子。相較於動摩擦力,靜摩擦力更大,當你要將一個木塊往前推的時候,一開始會需要花許多力氣,但等木塊自己開始滑動後,後續要維持往前滑的力量就變得比較小。像是 ChatGPT、Gemini 這些對於發想、撰擬草稿特別厲害的生成式 AI 工具,就是迅速克服靜摩擦力的關鍵。

因為這些工具和以往我們使用的聊天機器人不同,過去聊天機器人只能給你一個固定選單,把選單統統拉完就沒了,可是 ChatGPT 的自由度無限,你要是發揮創意,和它聊通宵都沒問題。

所以現在工作者需要一點靈感刺激時,只要打開 ChatGPT,直接要它給出 10 個點子,或是下個擬訪綱、想文案的指令,它就會自動吐出一堆東西,而且整個過程真的像在跟一個真人討論般。當我陸續完善內容時,它還可以糾正我的文法,把文字修飾得更通順(可是 ChatGPT 不為工作成果負責,千萬別叫它完成你的工作,它只是來跟你閒聊而已)。

基本上,光是這個環節,就已經為世界帶來徹底變化。2023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發表了一篇〈生成式人工智慧對生產力效應的實驗證據〉(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文中指出,若讓人類和生成式AI一同走過發想、草稿、編修的三階段,研究發現,當生成式 AI 給予靈感、刺激後,人類在發想和草稿兩階段花費的時間是降低的,編修階段則要多花一點時間,但不論如何,最終的結果都顯示,完成整個文字工作的時間仍然較先前減少 37%。

這代表什麼?代表生成式 AI 就是在拆解、解構任務,它並非在每個環節都能節省時間,或許有些任務會省下一些,有些任務則會多費些力,就像比起要老師自己寫一篇作文,改一篇學生的作文可能更耗時間,但總花費時間是減少的。而這也不影響人與AI協作時,整體生產力的提升,根據統計,工作產出的品質還提升了 19.8%。所以 AI 已經被證明是又快又好,加上使用成本還會持續降低,最後成了終極的又快又好又便宜的生產力工具。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說: 會取代你的不是 AI,而是那些使用 AI 的人。

而工作者一定要先認知到,生成式 AI 並非為了產生精確的工作成果而存在,如果抱持著這種期待去使用,表示你完全誤解了它的功用。生成式 AI 的設計與運作,是為了理解你、跟你有互動,進而給予靈感、想法。既然是給想法,就不見得精確,甚至會有不同視角。以撰寫履歷來說,ChatGPT 可以把一段經歷寫得更漂亮,但它無法造假經歷,因為那就不是真正的你了。

讓 ChatGPT 成為你的工作標配

我也是工作者,平常需要投入許多內、外部溝通,寫備忘錄、寫演講大綱、寫臉書都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開始將 ChatGPT 當成「標準配備」後,現在只要擬定大綱、撰文前,我會先將詳細情境告訴 ChatGPT,要溝通的對象是誰、來自什麼產業,它都能據此給出不錯建議;又或者是寫英文備忘錄時,我也會丟給 ChatGPT 校稿。後來我發現,其實有所收穫的反而是我,能從中學到漂亮的句型寫法與更精準的用字。事實上,ChatGPT 不只能輔助人類,只要你想盡辦法繞路,讓它開始與你互動,它幾乎能教會你所有事情,畢竟它是從許多專家、專業知識、大量資料中萃取出的智慧結晶。

延伸閱讀:讓智慧助理幫你消化資訊!適合解惑的 AI 工具推薦,其中一個黃仁勳也愛用

至於在 iKala,自從 ChatGPT 推出後,由於生成式 AI 是新概念,原本大家不知道 AI 能快速生成文字、圖片,所以我也先強硬動員第一線主管人人試用,深入了解這是什麼,並試著找出將 ChatGPT 應用在日常工作中的方式,思考各部門有沒有辦法用它來優化流程?當時每個人都交了作業給我,還有同仁用 ChatGPT 完成這份報告,我覺得這樣腦洞大開非常好,起碼願意開始嘗試。

接著在一些會議、工作場合中,如果不是需要給出數字的精確答案,我都會詢問同仁有沒有用過 ChatGPT,包括發想內部專案名稱時,我們會請 ChatGPT 拋出幾個點子;同仁撰寫新聞稿時,會要 ChatGPT 給予架構建議。有時候大家開營運會議時,得思考要報告哪些事項、列出哪些指標,我也會要同仁詢問 ChatGPT 的意見,看看一般專業工作者在營運會議報告時,通常是怎麼做的。想當然耳, ChatGPT 會幫你全部列出且整理得完整又詳盡。

我剛剛講的這些資訊和內容,同仁可不可以用 Google 搜尋到?絕對可以。Google 上一定有人分享參與營運會議要注意的細節,例如要準備財務數字、回報團隊狀況等。但我要的並不是精確答案,只是大略的框架和草案,為什麼需要在網路上 Google?試想一下,我搜尋到參考資料後,還要自己篩選訊息,然後逐段複製、貼上、整理, ChatGPT 花不到一秒時間就會一一條列出來,不是比剪下、貼上更快、更有效率嗎?

眼見生成式 AI 已經逐步被大家認識、接受,後來我們在 iKala 的內部網站設立一個平台,在安全、不連外網的狀態下,讓同仁任意運用類似ChatGPT、生成式 AI 製圖工具Midjourney 來發想文案、進行 AI 繪圖。生成式 AI 甚至可以幫我們寫 mail(雖然目前以英文內容為主),像是回覆客戶信件時,先打好一半內容,再讓生成式 AI 接著產出後面段落,或是讓它幫忙邀約會議時間、寫致歉信等,這些 AI 都能寫得非常通順。

老實說,亞洲人內斂居多、不擅表達,許多人在寫商務郵件時經常會卡超久,開始和這些生成式 AI 協作後,真的為我們省去不少時間,相當方便。

生成式 AI 工具發展至今,在工作流程當中已具備相當的實用性,唯一有待克服的摩擦力,反而是我們自己的工作習慣。因此我敢大膽預測,跟著 AI 長大的一代,用起這些工具將會跟我們現在使用手機一樣自然。

打不過 AI 的,就讓 AI 幫你做

讓我回到最初的問題:AI 會取代我的工作嗎?

如同前面提到的,現階段要看產業、職位性質。目前確實已經有一些線上教育企業,運用生成式 AI 的語音辨識、語音合成技術,讓學習者直接向虛擬語言家教對話、學習,我手機裡有幾款和AI 對答、學習語言的 APP,都表現得很好,這或許就會造成原先線上真人家教的人力減省。

相對來說,如果不同產業的工作者,在運用生成式 AI 後大幅提升生產力,帶動業績成長,企業豈不是還要增添人手?iKala 本來就沒有太多人力堆疊、重複性高的工作流程,在人人善用AI 後,不僅未減少人力,反而因為同仁生產力顯著提升、事業規模持續變大,正積極尋覓更多人才。

所有人都不用是 AI 專家,不需要了解 AI 的內部到底怎麼運作、採用什麼技術架構,但每一個人在漫長的職涯中,應該避免把自己陷入日復一日重複性事務的困境中,並要讓 AI 成為與自己互補的工具,隨時注意 AI 現在可以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做到哪些事情,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創造什麼價值。企業也必須用心考慮到 AI 對每一個職位的影響,為員工規劃成長的方向。

只要對生成式 AI 有正確認知、將 AI 當成輔助工具,就可以迴避有一天被機器代勞的風險。

(本文出自《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天下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成功 Success > 目標管理
feature picture
陳姿伶製圖

寫下你的 2026 夢想清單:用原子習慣累積 365 天小勝利,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樣

2025-11-04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5 年來到尾聲。每年到這個時刻,總會冒出一句熟悉的想法:明年,我想過得更好。

但什麼叫「更好」?是更健康?收入更穩?心情更平靜?或是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和能力?

如果沒有策略,「更好」常常只會停留在願望。今年,我們換個作法,用能執行、能追蹤、能累積的方式,踏實帶你走向 2026。

向大谷翔平學習:把大目標拆成小任務

棒球巨星大谷翔平曾用九宮格清晰規劃自己的訓練與目標,完成投打二刀流的成就,並多次榮獲 MLB MVP。同樣,台灣柔道選手楊勇緯也借助類似的目標管理方法,精準掌控技術與心態,在奧運舞台上奪得銀牌。

他們的成功不僅來自天賦,更來自具體化目標,並持續行動。

這也正是經理人「商管 LAB」推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與「理想生活實踐模版」 的核心精神:這套模版並非僅僅是一張表單,而是專為目標管理與實現設計的全方位實用工具。

它結合科學化的九宮格規劃、每日習慣追蹤與復盤日記 3 大核心功能,幫助你將腦海中的構想變成具體行動,再透過持續執行,讓每個小步驟累積成可見成果。

九宮格設計理念:從抽象到具體,畫出你的夢想藍圖

經理人

在我們的模版中,九宮格是將夢想拆解為具體行動的關鍵工具。首先,你需要在格子的中心寫下最核心的夢想,例如「2026年加薪」或「學會第二外語」。接著,將這個夢想拆解為 4 大面向:

屬於自己的計畫: 專注於提升個人技能。
與他人相關的目標: 例如促進合作或建立深厚人際關係。
具體可衡量的成就: 像是考證照、優化履歷表,讓進步變得可見。
無形但深具價值的追求: 比如改善情緒管理或建立正向心態。

經理人

為了協助你思考,我們設計了 2 種九宮格邏輯:

1.放射型思考: 適合初期發想,無需拘泥順序,將所有相關的想法填入九宮格。這種水平式的思考,能激發你的創意靈感,從而找出未曾考慮的目標或行動計畫。

2.螺旋型思考: 適合具體執行階段,從核心目標開始,順時針依次填寫各步驟,建立因果關係,使目標的拆解更有深度。

理想生活實踐模版設計了「AI 目標規劃師」ChatGPT小助手。
陳姿伶製圖

AI 規劃管理師:透過提問釐清思緒,拆解目標與步驟

如果你在規劃時卡關,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 ChatGPT 小助手「AI 規劃管理師」,頁面上設有兩個選項:「工作目標拆解」 與 「生活目標拆解」,針對不同面向提供貼心的支持。例如,點選「工作目標拆解」後,GPTs 小助手將引導你輸入以下資訊:

產業與職位: 目前在哪個產業?擔任什麼職位?
工作內容: 你的日常工作任務有哪些?
目標描述: 希望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達成什麼具體目標?
其他背景資訊: 目標的動機是什麼?是否已經有一些相關的資源、技能或挑戰?

根據你的回答,「AI 規劃管理師」會幫助你拆解出 8 個適合的子目標,並提供具體行動指引,讓方向與步驟更清楚。

每日習慣追蹤:累積微小成就,見證巨大改變

善用每日追蹤,輕鬆培養原子習慣.jpg
陳姿伶製圖

如果九宮格是你的目標地圖,那麼每日習慣追蹤就是實現目標的動力來源。許多人在開始目標管理時,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克服惰性。

我們的模版不僅提供了簡單易用的習慣打卡系統,還加入了一項充滿趣味與激勵的設計:根據完成率,讓你的數據以花朵的形式呈現。

每日打卡建立好習慣,朝理想生活邁進.jpg
陳姿伶製圖

你可以寫下「每天運動 20 分鐘」、「早晨冥想 5~10 分鐘」等想要培養的原子習慣。每天完成後,只需在方格內打勾,就能立即看到數據變化,得到成就感。

隨著完成率逐步提升,一朵小芽會慢慢成長,最終開展成一朵盛開的花朵,象徵你在習慣培養路上的累積與突破。這項設計不僅提升了記錄過程的趣味性,更讓數據從冷冰冰的數字,轉化為溫暖的視覺回饋。

同時,進度視覺化圖表也能幫助你清晰檢視每週、每月的習慣達成率,即使偶有波動,整體數據仍然展現你的堅持與努力。

復盤日記:每天的溫暖對話與反思

透過每日情緒、行動與反思紀錄,追蹤進步與調整方向。
經理人

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很少停下來與自己對話,在復盤日記中,除了「心情指數」、「睡眠狀態」這些反映身心健康的欄位,我們特別設計了以下提問:

值得讚美自己的 3 件事: 寫下讓你感到自豪的小事,大方的給自己一個肯定。

經歷 3 件美好的事物: 也許是一頓可口的晚餐、他人一句貼心的問候……,透過記錄,將溫暖的瞬間重新珍藏。

今天學到了什麼: 你可以把這一欄當成心願清單,像是「多花幾分鐘陪伴家人」、「面對壓力記得深呼吸」,每一個改善的想法,都是邁向更好的自己。

如果真的想不到要寫什麼,我們在模板中設計了小錦囊,只要跟著提示走,就能幫助你反思過去、挖掘生活中的動力來源,讓每一天都成為邁向夢想的墊腳石。

你的 2026,從寫下第一格開始

經理人

這份「理想生活實踐模版」不僅是一份工具,更是你實現理想生活的指南。搭配「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幫助你從目標的構想到具體實踐,讓夢想變得觸手可及。

今天就開始,寫下你的第一個九宮格,打卡你的第一個好習慣,記錄你的第一份復盤日記。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年後,你所繪出的夢想清單,會變成最動人的故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