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KREUS via shutterstock

「埋頭苦幹」無法拯救終結的生活!想輸出更高的產能,你應該這樣做

2025-03-04 大嶋祥譽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話說回來,人類的生活因工具技術進步而驟變,變得越來越方便,並非第一次。

鐵路、汽車和飛機出現,使人們能夠短時間移動至過去要花好幾週才能到達的地方。無須特地寄信或寄送文件,只要寄送電子郵件就能立刻收到。非得去圖書館才能獲得的資訊,如今在家就唾手可得。

明明工具如此發達,為何忙碌依舊(反而更忙)。關於這一點,有各種說法,我認為其中一個理由可能是「現代人不習慣放空」。

經常聽說,日本人特別不懂得如何度假。難得休假,卻帶著工作用的電腦,整天查看電子郵件。

而其原因鐵定來自「匱乏感」。

匱乏感驅使人行動。然而,匱乏感同時總是尋求刺激。刺激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東西,縱使一開始因微弱的刺激而滿足,內心也會想要更強大的刺激而興奮不已。

延伸閱讀:總擔心工作時間不夠,休假也帶著筆電?研究:高工時反而導致生產力下降!

我認為此匱乏感也是奪走現代人專注力的主要原因。

人們看手機的理由之一也是尋求「刺激」。看新聞也是基於相同理由。換句話說,現代人之所以無法專注,並非是「因為有手機」,而是和「總是非做點什麼才肯罷休」、「總是要有刺激才能滿足」這種匱乏感有關。

不是為了完成工作而專注,而是為了「思考」和「行動」而專注

如今,我留意「不專注的專注」,從前則是採取老派的「努力的工作方式」。

大學畢業後進入麥肯錫。最初,我卯足全力埋頭苦幹。每天專注工作至深夜,一項工作結束之後,馬上進入下一項工作……日復一日。

然而,人不可能能夠長久持續那種生活,有一回,我緊繃的神經突然斷掉,險些變成所謂的「倦怠症」。當時,我才察覺到有些資深員工和成員活力異常充沛,我開始觀察自己和他們之間究竟哪裡不同。

於是,我發現我們的「專注的品質不同」。

同事當然也是專注在工作,但是並非每天從早到晚專注。他們採取的工作方式是看清「無謂的工作」和「必要的工作」,只在短時間專注於必要的工作。我記得有的資深員工「明明傍晚六點下班回家,但是交出無懈可擊的成果」,有的資深員工「以幾乎堪稱機器人的速度,完成資料」,令我驚訝得目瞪口呆。

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那位資深員工原本就是工作能力強的人,有段期間被分配到太過繁重的案子,其他同事擔心他會撐不下去。

我看著他的樣子,忐忑地想:「這樣下去的話,他會不會累倒,或者只能選擇離職……」

繁重的工作仍舊持續著,他時常顧不得服裝儀容,西裝皺巴巴,令人擔心他只是勉強站立,可能隨時會暈倒。

然而,過一陣子之後,他露出了爽朗的表情,與之前的模樣判若兩人,精神煥發地工作。

我見狀滿腦子問號,下定決心詢問「發生了什麼事?」他告訴我「我在做冥想」。

此時,在我心中產生一條線,將身邊的人專注輸出高品質產能的身影,和資深員工透過冥想讓內心放鬆之後,自行創造能夠專注的狀態的身影連在一起。

那一瞬間,我領悟到「是否埋頭苦幹行不通?」「是否更放鬆地工作,能夠輸出更好的產能?」「身體在疲勞的狀態下無法專注,是否必須邊工作邊休息,讓身體恢復成能夠專注的狀態?」

延伸閱讀:早上起不來、連洗澡也覺得好累...你心累了嗎?從 5 個小地方看得出來

邊休息邊工作是全球標準

就「邊休息邊工作」這個層面而言,美國可說是走在最前端。

Google 和 Amazon 等大型IT企業的辦公室有各種裝置,廣為人知。

Google 的辦公室除了免費的餐廳之外,還有按摩室、冥想室、籃球場等,各種能夠幫助員工放鬆的地方。在 Amazon 亦可攜帶寵物工作。

即使不是 IT 企業,如今公司內部或大樓內有健身房並不罕見。

或許也有人說「公司是為了工作而來的地方,不是玩樂的地方」,但是從如今美日的差距來看,或許也證明了「適度休息,效率更好」。

(本文出自《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遠流出版)

繼續閱讀 工作效率
相關文章

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