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工作不是沒底線!就算是老闆的要求,這種事也千萬不要做

亞瑟的業務筆記
2015-12-07
作者 亞瑟的業務筆記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大多數的人在職場上都想努力工作,進入公司的核心經營層;許多職場的工作比較敏感,沒有老闆的信任是不可能擔任的。作為一個職員,是否為了升遷,為了進入經營層的核心,就赴湯蹈火什麼事情都願意做呢?

不,不管職位有多高,涉及的機密有多麼核心,我們的工作並不是沒有底線。這底線很清楚就是不做違法的事。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有一個科技公司的工程師,他涉嫌盜用其他公司的軟體到自己研發的產品。軟體被盜用的公司發起訴訟,檢調人員在這個工程師的辦公桌上搜到被盜用公司的原始軟體資料,於是罪證確鑿,這個公司和這位工程師都被起訴了。

這個工程師盜用的軟體是應用的公司的產品上,不管動機如何,但是公司也是受益者。當時管理階層有人提議,是否需要公司出資幫這位工程師聘請律師,以便掌握和引導這個工程師,不要做出不利於公司的說詞(聽起來是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其實是其他同仁想幫這位工程師)。

老闆明確的答覆:「我不會這樣做。首先,我不知道他去盜用別家的軟體資料。再者,如果由公司出資幫他聘請律師,就暗示他的行為是公司事先知道的,甚至可能被懷疑是公司指使他這樣做的,公司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情」。

站在公司利益的立場,沒有人可以質疑老闆這樣的決定。於是這個工程師就這樣被辭退工作,自己一個人面對所有的法律問題。

違法是風險無法預估的行為

所有的商業行為,無非是低買高賣,在有限的條件裡,設法追求最大的利潤。如果有一種商業行為,我們的利益(利潤)是可以預估的,但是後面的風險無法預估;這個風險可能讓我們船過水無痕,也可能讓我們全盤皆輸。那麼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除非是在不得已情況下才鋌而走險,否則都不會選擇要做這個生意。

這種風險無法預估的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違法的事。對於違法的事,讓我們有機會付出比競爭者更便宜的代價,偷到更大的好處。也有可能違法的事,被發現了,把公司或者個人陷入一個代價無法預估永無翻身的境地。

所以 「違法」是企業主經營事業的一條不可跨越的紅線;而這也應該是員工在工作時的一條底線。所以我們可以說,不管多大的誘惑,不從事違法的事,是企業主與員工共同的底線。

企業主與員工的共同底線

作為企業主,你不會允許你的員工背著你去做違法的決定或違法的事,因為你是企業的最後負責人(就像杜魯門總統辦公桌上的牌子「所有問題到此為止」)。違法的事,風險無法預估。這種風險無法預估的決定,你不會允許你的員工蒙蔽了你,也不會讓他們欺騙了你,因為最後你要為這個不是你做的決定負起所有的責任。

作為一個員工,就算你認為這是有利於公司發展,你也不可以作違法的決定,因為你不知道這樣的決定,會對公司造成多大的潛在風險。而且,一旦有了法律責任,你也不知道企業主是否有意願,或者能夠保護你到什麼程度。因為如果你私自做了違法的事,你個人必須來承擔所有的後果,企業主沒有道理去保護一個對公司造成傷害的人。

如果是企業主要求或暗示你做這種決定,作為員工,你必須明白,如果出了事,企業主為了保護公司,很大的可能會讓你自己獨自承擔違法的責任。這是企業主很自然會做的決定。你沒有必要為了一份工作,或者自己以為的前程,賭上自己所有的未來。

當員工做了違法的事爆出來的時候,企業主一般會否認自己知道任何事。他們會說,他不可能知道公司的每一件事。可是,這是極不可能的;公司可能會虧錢,員工可能會偷懶,這些企業主都可以容忍,因為風險在控制範圍內。真實的世界裏沒有老闆會允許員工在公司裏在做違法的事。所以當你聽到,企業主在說他不知道公司有違法的行為時,那他已經是在推卸責任了。

我們幾乎可以假定的說,如果一個企業有了違法的事,企業主一定知道或者被告知了有關於公司違法的行為。事實上,幾乎所有違法的決定都是老闆做的,就算不是老闆的主意,也是老闆自己經手的。因為沒有員工可以自作主張去做違法的事;或者可以說沒有員工可以做這樣的決定,

就在不久之前,有一個事業版圖橫跨建築、營造、壽險的數家上市公司的大老闆,自己用行李箱帶著現金行賄官員被抓個正著。因為這位企業主知道,這種違法的事,他不想留下任何證據,所以用現金;他不想留下把柄給任何人,所以不把這件事交給任何一位員工去執行。這才是真實世界會發生的事。

光明正大的追求財富名聲

對員工來講,擺脫這種風險無法預估的事,最好途徑是,當你被暗示要去從事違法的工作時,就立刻要下定決心離開這個公司吧,因為想安心過日子的人,在這公司是不會有前途的。不妨回想一下你看過的黑幫電影,那些人不管是出於恐懼、貪婪、或者野心,不願同流合污就會被排擠的人的下場,就會明白,離開這個環境,才能安穩過日子。

不管這個世界是否骯髒,不管這個社會有無墮落,我們都應該清楚;或許,我們改變不了整個社會,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社會每一個人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能力堅守自己的基本底線,用光明正大的態度追求財富聲名。

最後,我們彼此警惕,不管職位多高、不管誘惑多大;作為一名員工,可以疲憊不堪,可以犧牲尊嚴,可以低薪低酬,但是絕不幫企業做違法的事;作為經理人,不能讓公司逼迫你做非法的決定或非法的行為,因為沒有公司會保護違法的人,即使你可能是接收到指示才去從事的行為。作為一個企業主,也必須非常清楚的禁止你的員工做非法的決定,或是非法的行為,因為企業很可能要為員工非法行為負最後責任。

違法的事,對企業、對員工都是代價無法預估的事。所以,不做違法的事,是企業主與經理人工作共同的底線。

圖片來源/Brian Talbot via flickr, CC licensed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