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 107 年初至今,房市趨勢一路上升。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到底是買房?還是租房划算?在傳統的會計理論中,開銷分為資本化或費用化,買房是資本化,而租房是費用化,資產永遠優於費用。
捷運上或在餐廳裡,總是聽到旁人說,台灣的熱錢太多了。回想 107 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成就了台積電的護國神山。同時,政府釋放出鼓勵台商海外資金回台享租稅優惠的善意,在 108 年 8 月施行境外資金匯回專法,恰巧碰上 109 年初開始的 Covid-19,台灣的防疫又好到聞名全世界,不少台商帶著鈔票鮭魚返鄉。截至目前,匯入台灣的資金超過 2000 億元,雖說回台的資金,只有 5% 以內可自由運用,且法令明訂不能投入房市,但這自由運用的資金算起來至少有 100 億,錢在自家人裡轉來轉去,叫它不進入房市,也難。依統計數字來看,應證了從 107 年初至今,房市趨勢一路上升。
鮭魚返鄉2000億,造成房市一波熱潮?
市場上,有人打著「買房是助長炒房的邪惡之舉」,但我想自用房應該算不上邪惡;也有人說「買房就是背著債務的房奴」;但我想租房應該算是下放到做房東的房奴;還有人說「與其背負房貸還不如享受人生」,但我真不敢想像窮病老人四處租房的悲慘人生;更有人說「拿買房的錢去投資股市可賺更多」,但我見到不少股票變壁紙,反觀有土斯有財,房產的價值真的很難變成 0。
總是有人說「等房子便宜些再買」,但依圖表來看近年的房價指數,我們好似永遠等不到房價便宜的時候,既然買不起,何不拿銀行的錢來買房?至少目前的房貸利率創歷史新低,一般利率在 1.3% 左右,如果符合內政部的自購住宅貸款,或是財政部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利率更降至 0.9~1.2% 間,貸款期限最高可達 40 年,貸款貸到房價 8 成左右,應該不難。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到底是買房?還是租房划算?在傳統的會計理論(編按:於此暫不考慮 108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 IFRS 16 將公司的營業租賃認列為「使用權資產」)中,開銷分為資本化或費用化,買房是資本化,如果是借錢買房就要按月付房貸,付完房貸後,您將成為房子的主人;而租房是費用化,按月付租金給房東,好似幫房東繳房貸,房子的主人永遠不會是您。總之,無論是屬於重資產的買房,或是年老時轉換成以房養老的輕資產,資產就是資產,它永遠優於費用。
租金支出換成貸款,算出能買多大的房產
所以,不妨統計一下你或是你的企業每個月的租金支出,試算如果用這筆租金支付房貸,粗抓可以向銀行貸出多少錢,再衡量頭期款,便能保守估算出能買哪一區多少坪的房產。由於企業所需的空間較大,建議未必要一次買足所需坪數,不足的仍可承租同棟樓或附近辦公樓空間來解決,但千萬沒必要讓自己過著被銀行討債的日子。如果個人或是企業真能買房成功,那麼,就無須在續約時任由房東宰割,因為搬三次家等於失火一次,許多東西在搬遷過程中帶不走只能丟掉或是找不到遺失了,到新地點又要安頓重買,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多年前,有位會計師前輩分享她的理財觀念,直到退休,對於房產,她只租不買,她的邏輯是,豪宅太貴不值得買,因為她用豪宅的上億價款,除以粗估的剩餘壽命約 30 年,每月至少要花費 28 萬,她用這錢去租豪宅,綽綽有餘。我當時領悟,她有能力租豪宅,口袋肯定很深,買房不是難事,應該可以享受人生到老,但是我們這些沒有能力租豪宅的上班族,奉勸諸位還是老老實實相信至少有土斯有財,方能到老時,安穩地在自己的房子裡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