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公司前些年擴展大陸市場,張先生作為「台幹」之一,跟隨其他同仁到上海,專門負責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到了當地,他刊出求才廣告,開始招聘在地的才俊,希望能藉此迅速融入大陸市場。
履歷如雪片般飛來,但其中良莠不齊,許多掛著「經理」頭銜的人,實際的工作能力與經驗,甚至跟社會新鮮人沒有太大的差別,讓張先生費了許多力氣去篩選。
甚至,還有位求職者直接跟張先生表示:「錢少一點沒關係,但我的『頭銜』一定要是經理。」這種浮誇的求職者,當然一個都不錄取。
頭銜的意義
頭銜主要是因應組織運作和專業分工所設立,以免組織內權責不分,或是工作項目重疊。對外,頭銜所彰顯的實質意義,並不是絕對的。別人對你的印象,主要還是看你與他人互動時表現如何,給人的感受是什麼。
強調頭銜的求職者,透露出過於愛面子的訊號,想用頭銜來突顯自己的重要性,但有能力的人,不靠頭銜也會受人尊敬。
太過在意頭銜甚至有害,因為這是「半桶水響叮噹」的通病,容易讓人感覺你的能力不足,甚至第一階段就不願錄取;就算僥倖獲得了,沒有真才實學,終究還是會被拆穿的。
頭銜必須與實力相稱,才能受人敬重
與人初次見面,遞出一張頭銜亮麗的名片,的確會讓人另眼相待。但一張與自己實力不符的名片頭銜,不但無法為自己加分,還可能造成負面印象,一經面談之後,便會顯露無遺,對方甚至會因此懷疑整家公司的成員素質與服務品質。
我曾經輔導過一家公司,來找我的 3 個人都掛 CXO,不是執行長就是技術長。我問他們,公司有幾個人?結果只有三個人,旁人對他們公司的印象反而可能扣分。
愈有能力的人愈不會重視頭銜。有能力的人,當他們面對外人時,即使遞出的名片頭銜不高,只要展現出良好的專業素養與舉止談吐,不但不會被輕視,還讓人更敬重,對其公司和他們個人的好感也會倍增。
小公司容易做到高階主管缺,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和地位
兩位年資經歷接近的人,在小公司任職者的頭銜,通常會比較高,但不代表他的能力與地位一定比較重要。如果公司組織結構小而簡單,同仁自然比較容易掛上「經理」和「副總」等頭銜。
當然,許多小公司經營得不錯,員工的職位也名實相符,但不可否認地,在某些人氣不旺的公司,可能會以亮麗頭銜來吸引求職者任職。
不過對於經驗、人格與能力都相對成熟的人來說,虛銜是不具吸引力的,在選擇工作時,他們更在乎該公司的發展潛力,比方是否有良好學習環境、個人職涯是否有未來性、公司將來的前景等。
頭銜「降級」也別緊張,關鍵是公司的發展潛力
我曾看到有人在轉換工作時,換到大公司、職銜比從前低,就不太敢掏出名片給以前的朋友或同事,覺得他們會看輕自己。老實說,為別人眼光而活,毫無必要。
在友尚的高階主管中,就有許多人以前任職於其他公司,頭銜也比現在掛得還高。但他們願意接受友尚現在的職位,因為他們清楚地認知:除了自身實力外,影響自己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公司的發展潛力,而非頭銜。
了解產業狀況的人,很清楚公司組織大小不同,頭銜定位自然也不同。只有外行人才會以頭銜判斷一切,如此膚淺,又何必在意呢?
整體來看,在意頭銜的人一般比較難成大器,容易畫地自限,十分可惜。其實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他人敬重你的專業,而不是看重名片上的頭銜。
權力與頭銜無絕對關係!工作能力更重要
權力和職務位階有關,這是一般的原則,但不是絕對的。許多時候,取得權力與頭銜高低未必有直接關係,而是因為某人的能力受到信任。
例如,某些員工的年紀和位階不一定很高,但因為常提出極佳的建議案,因此成為執行者,有更多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久而久之,甚至受邀參與高階的決策事務,無形中決策權也相對提高。
權力是無形的,甚至經常來自於「雞婆」
權力不只由頭銜決定,而是掌握在你自己手裡。就我的經驗,權力來自於雞婆,也就是說,對公司的事務熱心的人,往往可能自然獲得部分權力。
原因在於,你提出好的建議,老闆覺得有理,很可能指定你去執行,你就有表現的機會,擴大負責的範圍,而且備受信任,影響力自然提升。
例如有一個新的區域的客戶很有潛力,你注意到了,跟老闆建議要去開發,老闆就可能指派你負責。或者一位行政助理,常常積極對公司提供建議。公司座位的佈置原本是管理部更高階層的工作範疇,但因為這位助理相當認真,對公司日常辦公的動線多有觀察,提供的建議十分有用,主管就決定請他一起來研究。
不過要注意,在雞婆之前,必須先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否則就弄巧成拙了。
做個超越頭銜,深具影響力的人
愛面子、在意頭銜,可能給人浮誇的印象,反而對自己有害。也容易限制自己,覺得沒有頭銜就不能成事。
能夠突破公司頭銜的局限,發揮影響力的人,多半具備以下特質:
- 品行端正
- 人際關係好
- 知識廣博
- 工作能力強
- 積極果斷
- 凡事「提升兩級」思考,並提出建議
- 做好本份之外,熱心多管「閒事」,提供協助
建議你不妨以此檢視自己,在公司創造實質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