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在營運時,需要與各種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進行互動。利害關係人是指對組織營運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內外部團體或個人,例如員工、股東、客戶、供應商、銀行、政府、社會大眾等。一般觀念認為企業應盡量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避免被負面批評,以維持良好聲譽。
但實務上,企業往往沒有足夠心力與時間及資源,滿足所有人。因此,近代觀點多認為企業應考量本身的資源能力,有策略的主動選擇、滿足對強化企業經營最有影響的關鍵利害關係人,以期對經營績效產生正向的影響。
一般而言,企業最重要的直接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顧客、員工,近年來社會環境的重要性提高,因此像政府法規部門、ESG 評鑑機構等單位也成為重要利害關係人,以下就股東、顧客、員工、社會等 4 種導向,供讀者分析誰會是自身所在產業的關鍵利害關係人。
隨著市場競爭愈趨激烈,股東已非公司唯一要負責的對象
股東導向:早期商管教育強調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是股東權益最大化,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百業蕭條亟待重建。在當時產品供不應求的生產經濟時代,員工被聘請來生產製造,產品推出市場後就有人買走,不太需要煩惱客戶是否滿意。相對的,股東們提供資金成為公司所有者,承擔經營風險,也期待公司給予好的股利回報。因此,商管學院傳統教授的策略思維是要經理人為股東權益的最大化進行努力。這種以股東利益為最重要指導方針的經營思維,目前仍常見於一些行業,例如家族型企業及生產稀有金屬與寶石產業。
顧客導向:1970年代左右,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生產規模迅速擴增,開始進入供過於求的市場經濟時代。當市場上有多樣且充足的產品可供顧客挑選,如何爭取客戶青睞,成為企業經營關鍵。
客戶為企業營利的主要來源,要滿足股東的獲利需求,就必須先讓顧客注意到企業的產品,進而在適當通路購買,例如運動用品、時尚成衣及食品飲料等產業。此時品牌行銷與顧客服務就凸顯其重要性,在產品優良的基礎上,顧客導向的企業較易脫穎而出。
重視員工、環保永續,可提高企業競爭力
員工導向:1990 年代開始,由於科技與知識快速發展,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根據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定義,知識型產業係指高科技產業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例如軟體、製藥及IC設計等產業。它重視專業知識的生產、配置及運用,也意謂著知識工作者的重要性。因此,對於知識型產業而言,員工是企業創新與價值創造的主要來源,需要予以重視。
社會導向:進入 21 世紀後,由於汙染排放、溫室效應等環境因素,使人們愈加重視企業與產業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 ESG 經濟型態。
聯合國在 2005 年提出 ESG 概念(企業經營應注重「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當時美國市值前 3000 大公司中,ESG 評分愈高的公司,受金融危機波及程度愈低,其原因在於企業長期投資於 ESG,得到投資人與社會大眾的信任支持。
如今,愈來愈多投資者、政府機構及廠商客戶,開始實質監督企業在 ESG 的表現,作為投資合作、政策法規、供應鏈的參考依據。例如鋼鐵水泥等耗能產業成為被監督改善的行業,而太陽能與風能等產業則為綠能產業。因此重視及落實節能減碳、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 ESG 企業,就能取得實質肯定,經營表現也會相對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