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票住宿,似乎已漸漸地擺脫傳統的旅行社(agency),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已習慣直接在網站上購買。電動車特斯拉(Tesla)在美國各州鼓吹修法,排擠汽車經銷商,讓消費者只能在 Tesla 官網上購車。加上疫情的催化,去中間化,勢不可擋。
以廣告業為例,過去品牌客戶,透過廣告代理商採購媒體廣告,隨著聯播網程序化購買(programmatic buying)的興起,當使用者在網路上閱讀或搜尋,這些行為都會被記錄,接著連續幾天,與您網路行為相關的廣告,就會不停地推播露出。由於聯播網能精準接觸目標客群,再加上系統有議價機制,使得聯播網價格遠比廣告代理商來得低,所以,品牌客戶轉向在聯播網上進行程序化購買廣告。漸漸地,品牌客戶和使用者(即消費者)連結的中間人,以前是廣告代理商,現在是聯播網系統,兩者相比,系統全年無休,相較廣告代理商裡的任何員工,系統做得更快更準更省錢。
不只廣告市場愈來愈不需代理商,工作流程也將不斷去中間化
根據閱聽眾數據平台 OnAudience 統計,全球程序化購買市場規模,從 2017 年的美金 682 億元,年年攀升,來到 2021 年粗估美金 1550 億元(約當台幣 4 兆 6500 億),4 年漲幅約 127%,再看看最大的贏家 Google,依其母公司 Alphabet 歷年財務報表,其中和程序化購買相關的 Google Network 收入,從 2017 年的美金 176 億元,來到 2021 年的美金 317 億元(約當台幣 9510 億元),4 年漲幅高達 80%。
回到台灣,依 DMA 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發布的〈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數字〉,台灣的程序化購買規模,從 2017 年的台幣 96 億元,年年攀升,來到 2021 年台幣 256 億元,4 年漲幅約 167%,就連程序化購買占數位廣告總量的比例,也從 2017 年的 29%,到 2021 年成長到 47%。
回到企業裡,我們何嘗不是某程度上的中間人?以銷售商品為例,如果只是將產品直賣給客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麼,架個銷售平台,掛上交易金流,三不五時推廣嚴選商品,就可取代銷售人員絕大部分的工作,也可大幅減少財會人員逐筆蒐集銷售單據、逐筆開立並寄送發票、逐筆核對客戶付款的人力工時。接著,會計系統製作報表所需的銷售資料,定期用 excel 轉檔輸入,或是用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單筆或批次倒入,相較人工逐筆輸入,平台與系統的串接,肯定會做得更快更準更省時。
「中間人」前途堪憂?擁抱數位轉型為自己加值
眼看著程序化購買的市場規模,逐年擴大,身為中間人的廣告代理商還有未來嗎?答案是,願意數位轉型的,就會與時俱進,沒法數位轉型的,只好坐以待斃。活下來的,會開發出比聯播網更厲害的廣告工具,運用第0方數據的會員資料及運算第一方數據的內容互動訊息,得出更高的廣告成效,來吸引品牌客戶繼續讓中間人為他操盤廣告行銷預算。
平台系統節省了員工的工時,身為中間人的員工會失去工作嗎? 答案是,接受數位轉型的,就會與時俱進,沒法數位轉型的,前途堪憂。 活下來的,會把多出來的工時,用心在如何更精準地接觸客戶來提升成交率,用腦在讀取及分析數據上,中間人對企業經營的貢獻,肯定比過去例行手工作業,更有價值。
如果工作只是停留在左手進、右手出,那麼肯定活不下去。在我看來,中間人不會消滅,在交易的流程中,中間人會透過數位工具來創造更有效果或更有效率的交易流程,而這種加值的貢獻,方能成就無法被取代的角色。
回憶早年談論數位轉型,絕大多數的人都抱持負面意見,因為當時他們掌握的資源,仍有賺頭,不願耗費金錢和時間去深思創新;提議數位轉型的人或部門,當時被無視、嘲笑是燒錢貨。來到了今天,恭賀有遠見、與時俱進、願意數位轉型的中間人,成功勝利之日,已經到來或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