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國家介入網路活動,對你我一般使用者將造成什麼影響?從 Meta 與歐盟爭議談起

楊貴智
2024-03-0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2023 年 11 月 Dcard 總部遭檢警搜索,原因是會員涉及詐騙、恐嚇和妨礙名譽等案件。此案引起外界討論和思考:保障公民權益和侵犯言論自由的界限在哪裡?

其實 2022 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告「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並舉辦公開說明會時,就引起過討論。當時政府認為,網路平台流竄許多假訊息,需要立法規範。法案涵蓋的範圍有「數位中介服務提供者」,例如 Dcard、LINE、YouTube 和 Facebook 等社群平台,以及雲端服務業者如 AWS、Google Cloud、Azure 等。此外,還有「連線服務業者」,包含中華電信光世代、凱擘大寬頻和亞太電信等,由於涉及範圍廣,引起許多業者和民眾的疑慮,擔心法規若沒有明確規範,可能導致無限上綱影響言論自由,因此「數位中介服務法」現仍延期商討中。

這不是台灣獨有的案例。歐盟推出《數位服務法》及《數位市場法》,也讓網路巨頭 Meta 抵死不從,寧願放棄歐盟市場。到底法律「管」了什麼?

延伸閱讀:拜登政府以「全面禁用」相逼!TikTok 提出資安改善方案,為何美國不埋單?

歐盟除了監管數位內容,也限制數位平台壟斷

《數位服務法》目的是擴大管制數位平台,包括中介服務、託管服務、線上平台,以保護使用者權益和加強線上內容的監管,讓用戶不會受到假訊息和仇恨言論等傷害,所以主張要求數位平台給大眾通報內容違法的權利。當數位平台收到通報後,必須進行審核並處理。數位平台也必須與司法或行政機關合作,對違法內容採取適當措施。

《數位市場法》則是避免科技巨頭壟斷行為,想促進市場的競爭與創新,保障使用者在網路世界擁有豐富多元的選擇,不是只有特定的大型平台可以選擇。舉例來說,這項法律禁止數位平台用演算法來壓制第三方的服務。

以 Meta 的 Threads 為例,使用者可以輸入 Instagram 的個資來建立帳號,平台會彼此分享使用者的貼文與市場推廣資訊,製作個人化的廣告;這種社交媒體平台之間的資料分享行為,由於有壟斷市場的疑慮,就可能違反《數位市場法》的規定。此外,一旦使用者註冊了 Threads 帳號,就不能刪除該帳號,否則將會連帶影響 Instagram 帳號的存在。因此,若希望保留 Instagram 帳號的使用者,只能選擇將 Threads 頁面停用,此做法亦可能違規。

一旦違反《數位市場法》,最高將面臨公司全球年營業額最高 10% 的罰鍰──若重複侵權,則將面臨最高 20% 的處分。此外,企業也可能面臨強制出售部分業務的處分。至於違反《數位服務法》,則可能面臨在歐盟境內強制停業的命運,並繳出該企業年度全球營業收入 6% 的罰款。因此,有意向歐盟市場提供網路服務的業者,必須慎重面對相關規定。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愛爾蘭個資主管機關會說:「 Meta 已經告訴我們,他們目前沒有在歐盟推出該服務的計畫。」

盼科技巨頭管理可疑資訊,藉立法杜絕不公平競爭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希望對有影響力的網路平台訂下明確規範,要求數位平台等同平面、電子等傳統媒體,對自己提供的內容負起責任,並對可疑的資訊進行把關。

延伸閱讀:「每天醒來都像肚子被揍一拳!」Meta 爭議不斷,佐克柏受訪吐心聲

隨著科技進展,人們閱讀方式及接受資訊的習慣逐漸改變。科技發展讓數位平台取代傳統媒體,成為閱聽大眾獲取資訊的來源。

此外,由於部分數位服務具有壟斷地位,削弱競爭和不公平行為,比其他傳統平台更加顯著。數位平台增強了網路效應,用戶實際上難以脫離數位平台。藉此禁止那些有強大經濟力量或中介地位的網路平台,利用自家商業地位取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這樣的情形,也讓歐盟下定決心,針對那些多次被指控壟斷市場和破壞競爭的全球大型科技企業與線上平台,發動管制,以確保這些科技巨頭能夠公平地對待其他企業客戶,從而保護和促進市場競爭。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