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 月 20 日,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宣誓就職,立刻發布一系列行政命令,並也撤銷了拜登時期的 78 項行政命令,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包括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巴黎氣候協定,以及影響企業未來貿易與經濟策略的多項政策。
川普政府決定退出 WHO,將影響全球衛生合作。主要原因源自於美國不願意再負擔對 WHO 的高額資金挹注,並希望爭取更大的政治影響力,甚至另外成立可受美國高度掌控、取代 WHO 的新國際公衛組織。
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則反映川普政府對全球氣候變遷的疑慮和再評估,這也如同川普一貫的主張,他認為環保政策使得美國喪失競爭力,甚至為其他國家負擔了環境保護的成本。
因此川普政府考慮提高關稅並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以提升美國國內能源生產,包括放寬環保方面的管制,例如:解除對阿拉斯加的能源與礦產等自然資源開發限制。
聚焦投資基礎建設,是美國的當務之急
為大幅削減美國政府支出,川普政府亦宣布設立「政府效率部」,雖然其長遠影響尚待觀察。但持平而論,提升效率與樽節開支,確實是負債累累的美國政府應該優先採取的行動。
坦白說,美國雖然早已是全球科技實力居領導地位的超級強國,但是卻因為長期的政策失衡,在基礎建設方面尚有待加強。
雖然 2021 年拜登推動千億美元的高速網路建設計畫,但直到 2024 年美國家庭的光纖寬頻網路覆蓋率僅超過 52%。而全美的 5G 覆蓋率雖已達近 95%,只是擁有 5G 行動裝置的普及率仍然追不上網路建置。
更多的基礎建設落差還包括: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路網建設不足等。如果川普能夠聚焦在擴大美國國內基礎建設的投資,或許會是值得期待的改變。
川普上任後,台灣企業的潛在機遇是什麼?
上述政策必將對與美國有大量貿易往來、或與美國企業有密切合作的台灣公司帶來影響。關稅政策的變動可能導致貿易成本上升,而能源政策的改變則可能影響全球能源市場,進而對台灣的相關產業造成衝擊。
美國為了重回世界領袖的地位,避免在中國崛起及歐洲醒悟的雙重夾擊之下失去主導權,勢必要加速將自身的經濟實力、基礎建設及政治影響力重新建構起來。因此,對於可預見的美國基礎建設的商機,諸如 5G 相關網通設備的大量需求,或是低軌衛星等新一代通訊技術的研發生產,及 AI 相關的軟硬體代工,都是台灣眾多企業擁有優勢的最佳機會。
川普政府的這一系列行政命令也可能對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如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產生連鎖反應,進而間接影響到台灣的經濟和貿易環境。未來的發展,企業必需要密切關注,以便及時調整策略,應對可能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