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蝦皮億級賣家收攤、電商狂漲收費!專家:想存活,供應商要從 5 面向擠「管理財」

王志仁
2025-02-12
撰文 王志仁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期,有消息傳出,蝦皮的上億賣家,甚至是營收 3 億的賣家收攤、倒閉,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一般而言,營收達數億元的個別賣家,應屬成功案例,為何仍無法持續經營?

要解讀這個成因有點困難,因為涉及平台政策、產業結構與個別供應商策略等多重因素,我想或許可以從這些個別賣家、商家等平台供應商的經營角度出發,來看他們在電商世界裡的發展策略。

電商平台收費逐年增加,壓縮賣家的利潤空間

先從平台環境談起。蝦皮過去幾年成為台灣最大的 C2C 網購平台,因為賣家也沒有更好的平台選項,因此逐年提高對賣家的收費,如金流服務費、成交手續費、免運活動費等。這導致個別賣家即使營收增長,如果毛利無法同步提升,最終淨利也會逐年下滑。

延伸閱讀:蝦皮宣布終止雙向寄件!OK 超商有何影響、這檔合作帶來了哪 3 大效益?

另外則是賣家自己的經營策略,像蝦皮、momo 等電商平台,都是以價格透明為競爭核心,特別是針對規格品,如日用品、食品、3C 配件等,一經比價,消費者當然挑便宜的買。

在這種環境下,供應商如果無法透過品牌經營、產品差異化或額外提供價值,便只能陷入價格戰,削弱獲利能力,最終造成供應商倒閉。

不過,這也要看賣家的業種與屬性,如果供應商擁有自有品牌,則可透過品牌價值支撐較高售價,避免陷入惡性競爭。然而,要創價更高的價值,就必須搭配更多的行銷投入。

如果供應商販售的商品是規格品,而且你有的商品其他競爭者也有,消費者一定是選擇價格有競爭力的產品。再加上平台為了成效,往往會將曝光資源放在成長力高、銷售規模大、價格有競爭力的供應商,所以供應商如果想要快速成長,價格競爭力是必要之惡。

5 面向擠壓「管理財」,為你的商場創造獲利空間

面對平台環境變遷,這時,供應商可以採取以下策略,確保競爭力與獲利空間:

1.強化供應鏈管理:

隨著銷售規模擴大,代表採購金額會每年成長。供應商應與上游供應鏈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以量制價,降低採購成本,可有效提升價格競爭力並維持合理毛利。

2.檢視商品組合:

如果做不到供應鏈管理,供應商可檢視自己的商品策略,搭配帶路雞商品與高毛利商品。例如,特定商品很容易帶來客人與流量,所以要平衡毛利率,搭配一些毛利較高的商品組合銷售,提升整體利潤。

3.通路談判:

若供應商能穩定為平台帶來高銷售額,可主動與平台談判,爭取額外支持。比方說,賣一些衝高銷售額,但沒有太多利潤的商品,以此說服平台在別的地方讓利,像是幫忙曝光利潤較高的商品,或是免運活動的資源配合等等,創造雙贏。

4.經營多元銷售通路:

如果通路談判未果,而你的品類適合自己經營電商,也可考慮經營自己的網站或平台。無論是透過 Facebook、Instagram、LINE 官方帳號等社群經營,再加上適度的數位廣告投放,又或者運用直播、KOL 的帶貨能力,開拓不同的流量來源。

這些方式可幫助供應商降低對平台的依賴,提高議價能力,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平台通路上,不只能分散風險,還能經營自己的會員。

5.擠壓管理財:

在經營績效上,如果因為銷量提升,但毛利卻下滑,可以回過頭來看財務面有哪些可以靠「管理」降低成本。比方說,規模成長,非商品的費用能否以量制價,透過談判讓運費、紙箱、塑膠袋等包材成本下降。

延伸閱讀:省去盤點庫存等任務,多 3 成時間做決策!生成式 AI 如何重構供應鏈管理?

另外則是庫存管理,過去有很多供應商並不是因為虧損而倒閉,而是被庫存拖垮。雖然有些商品賣得不錯,但是有更多滯銷的商品在庫存裡,所以現金流都被卡在庫存,導致公司帳上雖然有獲利,但還是無法持續經營。

「零售為王」的市場規則,不管在過去的實體零售,還是線上或 OMO 的零售中,從未改變,只要是擁有高市占率的零售商,大部分都是從供應商身上擠出毛利空間,以換取自身競爭優勢。因此,供應商只能想盡各種方法,透過供應鏈管理、品牌經營、通路多元化與財務管理等方式,才能在這個零售市場的規則下,持續存活與壯大。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電子商務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