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生,曾任 Yahoo 香港暨台灣電子商務事業群總經理、東森購物電商事業群執行長、草莓網(StrawberryNet)香港執行長、現為美而快國際總經理。
許多零售業都跟銀行合作推出聯名卡,像是遠東 SOGO 與中國信託、家樂福與玉山、好市多與富邦等。為什麼零售業這麼喜歡推出聯名卡?聯名卡對業績有何幫助?
酷澎這一個競爭對手,對momo來說真的很頭痛,如果 momo 不積極對抗酷澎的話,可見未來的幾年,營收跟獲利都會持續雙雙下跌。
其實不只是標錯價事件,許多公關危機也是如此,誠實面對才是最好的方式。誠心、盡力地面對顧客,有時能夠化危機為轉機,讓受到損失的客人,反而開始認同企業。
儘管當前市場不穩定,加上景氣也不好,但從區域市場潛力、消費者對網路的依賴來看,電子商務依然是品牌與零售商不能忽視的主戰場,值得各品牌及廠商持續投入。
有消息傳出,蝦皮的上億賣家收攤,要解讀這個成因有點困難,我想或許可以從這些個別賣家、商家等平台供應商的經營角度出發,來看他們在電商世界裡的發展策略。
蝦拼Plus 在 2024 年 12 月宣布退場,momo 的 moPlus 推出後也未能掀起市場熱潮,引發了「台灣電商是否適合訂閱制」的討論。
過去跟現在的行銷預算,增長幅度有限,品牌商不得不在差不多的預算下應對這複雜100倍的數位媒體環境,進一步加重品牌商的壓力。
零售業的成功不僅在於業績數據,更在於長期積累的消費者信任與滿意度。過度誇大的促銷手段,只會讓品牌在短期內收割少量利益,卻失去忠誠客戶支持。
跨境電商以及社群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快速進入市場的管道,尤其是透過社群KOL,品牌可以直接觸及跨國粉絲群體,進一步提升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
今年電商營收下滑的數據引發了「電商衰退論」,但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我相信線上購物仍然會持續成長。
電商的價格戰雖然激烈,但低價並非唯一策略。廠商應發展差異化商品或服務,創造品牌價值,以避開單純價格競爭,提升市場優勢並實現長期經營。
經營社群最終都還是回到根本:確認企業的目的,你是把官方社群視為帶來客戶的管道,還是當成與消費者互動、展現品牌精神、持續吸引消費者或粉絲喜愛的管道?
掌握客戶良好的體驗與提供好商品,是大、小公司都需面對的問題,這件事需要我們投入最多精力。然而,為什麼我們總是疏於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呢?困難在哪?
2000 年到現在,台灣電商發展可以簡單分為 3 大類:平台電商、社群電商與娛樂電商,裡面包含了許多創新的銷售模式。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社群的力量。
仰賴自動化行銷的電商,可能讓同一個客人一天接受好幾次訊息,如果因此引發反感、造成退訂,就得不償失。所以行銷要考量不擾民的總量管制,與效益的平衡點。
面對從小滑手機和平板長大的Z世代與α世代,品牌如果還用10年、20年前的行銷方式,能有說服力嗎?如果企業無法滿足不同世代的需求,只會讓市場愈來愈小。
OMO 絕對不是實體零售業者架一個網站或 App 就算完成,也不是電商去開一家實體店就能搞定,我認為經營 OMO 最重要的事是數據。
台灣已進入老年化的社會結構,企業要在台灣市場繼續成長,只能朝「人」深耕。私域經營,是企業 2024 年最重要的數位行銷投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