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創辦人打下江山」的台灣科技製造業,接班轉型的 5 大管理痛點

劉家麟
2025-03-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企業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攸關全球科技製造和供應鏈版圖,讓台灣去年國內生產毛額名列全球第22大經濟體。這些企業的創辦人一肩扛起了台灣「經濟奇蹟」,過去30年,由創辦人領導的強大企業文化行之有效。
許多台灣科技公司的傳奇創辦人話當年,會提到當初如何在還沒有蓋廠生產前,就先取得訂單的故事——這些故事造就了產業的誕生。不過,這種由高瞻遠矚的創辦人或創業團隊隻手催生而成的成長模式也有其缺點。快速成長讓這些公司掩蓋了缺乏基礎的事實,而這些基礎正是構成歐美市場現代企業的必要要素。
然而,現在是協助新一代領導人接班的時刻,創辦人紛紛交棒給通常是專業經理人的下一代,但嚴重缺乏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企業架構和管理系統的根基。
我認為,台灣4大製造業—科技廠牌、原始設計製造商(ODM)、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公司、零件模組供應商,若要維持競爭力與獲利,必須解決5大基礎缺口:

建立系統性決策流程,確保績效與財務透明度

第一個缺口為基本業務決策。不論是公司價值訴求還是工廠選址,許多台灣公司的決策仍仰賴過去經驗與直覺。成熟企業一般具備基於事實的決策流程,並透過可靠的組織流程推動。當公司負責人是擁有數十年經驗的創辦人時,這種方法很有效,但無法長期維持企業發展。
第二個缺口則是人才流程。許多公司缺乏接班規畫、人才招募、培育與留才的相關核心流程。許多企業缺乏正式的接班規畫。非正式的接班規畫通常是高階主管選擇他們最喜歡並且已經合作很長時間的人,而不是經歷系統性的過渡期。在許多成熟企業的情境下,一位執行長準備接班時,會有一套嚴謹的3年接班計畫。培養下一代領導者並給他們機會接手掌管非常重要。
第三個缺口是技術投資。我經常看到台灣製造業者2種對立的做法:一是投資不足,或是零星的投資,但卻不清楚投資回報。台灣公司在技術方面的投資平均低於其國際同業。二是大量挹注IT部門資金,投資最新數位技術,但卻沒有充分了解這些技術如何驅動業務價值。舉例來說,研發部門部署了工具,協助工程師開發更好的產品,但這些改善對於業務績效和P&L的直接影響卻不清楚。

第四個缺口是績效透明度低。成功企業會明定公司目標和關鍵績效指標(KPI),並逐層向下分解到業務單位。期望達成具體的EBITDA目標,應該將這個目標轉化成不同的KPI,並且逐層下達至各業務職能。公司必須根據這些目標衡量績效,並將目標的達成掛勾員工薪酬與其他財務獎勵。
第五個基礎缺口為財務透明度低。公司必須清楚了解推動業務獲利與價值的要素。同時也必須充分了解決策對於成本的影響。業內廣泛流傳一個傳說,有些創辦人甚至在接單時預計會虧本,但努力在出貨時將其變成一筆賺錢的交易。台灣製造業者需要的是扎實的財務基礎,根據業務的價值與成本驅動因素,如生產量、勞力成本、材料成本與匯率等,進而做決策。

將改善基礎缺口,視為CEO個人的首要工作

有心為企業建立成功基礎的CEO,必須考慮下面3個關鍵步驟:
1.建立清晰的企業目標。清楚闡述想要達成的結果及自我期許,包括財務指標(例如營收/獲利)及非財務指標(例如成為「首選雇主」)。
2.找出需要解決的基礎缺口,誠實評估究竟缺少了什麼。
3.確定今年需要立即關注的基礎,應該是CEO個人的首要工作。
台灣的科技製造業必須做到專業化的企業管理。 若能聚焦在上述5大基礎,台灣的科技產業將能從過往領導成熟產業的成功經驗,順利過渡到一個享有成長、獲利且再度領導高速成長產業的未來。

繼續閱讀 接班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