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AI)需求飛漲,帶動全球許多科技公司估值飆升。這股熱潮在台灣顯而易見,AI 資料中心已經成為台灣成長最火熱的領域之一。
這些處理大量 AI 訓練與推理數據的資料中心,也進一步刺激晶片、硬體設備、冷卻系統以及基礎設施需求快速成長。對於台灣企業,這無疑是巨大商機。然而,企業高層與投資者心中不免懷疑:好日子能持續多久?
麥肯錫預測,為了滿足算力需求,到 2030 年全球資料中心投資規模將接近 7 兆美元,其中約 5.2 兆美元將投入 AI 資料中心,另外約 1.5 兆美元將用於傳統 IT 工作負載(workload)。換句話說,未來資料中心近 7 成的新投資都將集中於 AI 領域。
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至 6~12 個月,企業要同時管理多代產品
對台灣而言,目前成長動能至少還能持續 5 年。然而隨市場高速成長,競爭也愈來愈激烈。既有業者加大投資,而新進業者(包括許多非傳統硬體領域的公司)也積極投入,試圖分一杯羹。來自亞洲、北美和歐洲的企業,紛紛瞄準這個長期由台灣企業主導的領域。
科技革新的速度也在加快。通用型伺服器的產品生命周期曾經長達 2 年以上,但如今 AI 伺服器與機架的更新周期僅 6~12 個月。資料中心的架構也快速演進,從外形設計與模組化,到跨設備整合,每一代產品都在重新設定功率密度與冷卻要求,並在靈活性與專用化之間尋求新的平衡。
企業為了吸引並留住資深主管與工程師,開出了前所未有的薪資待遇。台灣企業正與輝達、谷歌、微軟等全球巨頭爭奪同一批頂尖人才;在這些公司,資深主管或總監級職位的年薪加股票獎勵,可超過百萬美元。
這表示台灣企業必須積極行動,並投入更多資源,才能在這場競賽中保持優勢。
建立聯盟、集中資源,加快產品上市速度、降低成本
在訂單滿滿的情況下,企業很容易只專注於最大化當前產出,這正是許多企業目前的做法。然而,為可能的市場放緩做好準備的企業卻寥寥無幾。那些能夠在短期收益與長期定位之間取得平衡的企業,才是未來的贏家。
1.同時管理多代產品
當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至僅 6 個月,企業必須在概念階段管理新產品,迅速推進至量產,並在適當的時機結束產品生命周期,整個過程需要在一年或更短時間內完成,這也意味著需要同時管理多代產品。許多台灣企業過去習慣依賴客戶指引,並採用較長的前置時間,但在當前市場中,這種方式將難以維持獲利。
2.善用生態圈建立聯盟
並非每家公司都應該單打獨鬥,重複的研發與重疊的投資會消耗資本,卻未必能保證領先地位。相反的,合作可以加速產品上市速度、降低成本,並將資源集中在真正差異化的領域。無論是與零組件製造商、能源供應商還是專精冷卻系統的廠家合作,建立正確的聯盟本身就可成為競爭優勢。
3.將人才視為核心戰略資產
在優秀人才炙手可熱的情況下,企業除了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外,還需打造讓人才成長茁壯的環境。創新的激勵結構、清晰的職涯路徑、投資員工發展等皆能有所助益。企業主管應假設每位高價值員工隨時都有 3~5 個競爭性工作機會,並據此採取留才行動。
目前,台灣的每一家主要科技公司幾乎都涉足資料中心市場,一些人開始擔心這是否是下一個泡沫。事實上,AI 算力的基礎需求預計將持續強勁直到 2030 年,但競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對於希望將當前熱潮轉化為持續成長的企業來說,結論非常清楚:不要假設當前的環境會永遠持續下去。建立快速產品周期管理、策略合作夥伴關係以及人才留任等能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產業一旦進入成熟階段,將只有頂尖的2~3家公司吃下近乎所有的市場。在這 7 兆美元的競賽中,贏家將是那些能夠迅速執行、明智投資、快速適應變化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