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decision.ai 數據科學家 尹相志

OpenAI 推出社交平台 Sora !當AI可輕易實現腦中想像, 分享「創意」能取代分享「生活」嗎?


AI 影像生成技術的進步正改寫我們對「影像」與「真實」的想像。隨著 OpenAI 推出 Sora 2,這股變革終於來到社交媒體的核心。由影像生成技術 Sora 2 所支撐的社交平台名為 Sora,目前僅開放美國地區使用。Sora 2 將 AI 生成影像的創意潛力完全社交化——不再是分享生活的地方,而是分享創意的舞台。這樣的轉向,宣告了短影音進入「後真實」時代,也揭開了人與 AI 共創的新篇章。
過去 10 年的社交平台,形成鮮明的分工:Instagram 展示的是「理想生活」—— 一個光線柔和、美食享樂、人生勝利組的舞台;TikTok 則擁抱「現實的極端」—— 獵奇、窺探、衝突與荒謬無限。前者滿足人們對「更好自己」的嚮往,後者迎合人性對「他人生活」的好奇。這 2 種觀看欲望構成了社交媒體的雙引擎:羨慕與窺探。
全虛構的創作空間,能扮演連結人與人的角色嗎?
Sora 的出現,似乎顛覆了這種心理邏輯。它既不追求現實的美化,也不販售真實的戲劇,而是跳入「虛構的創作空間」。在這裡,用戶不是展示者,也不是觀察者,而是創造者;影片不再是生活的延伸,而是想像的具象。Sora 的背後,是 Sora 2 所帶來的技術升級與文化轉向。當影片創作不再需要攝影棚、不再依賴真實素材,使用者不再「拍出」生活,而是「生成」世界,一個由AI與人類共同編導的虛擬舞台。這樣的改變讓創作自由度無限擴張,也讓「真實感」逐漸淡薄。
社交媒體的本質,在於連結。然而,當所有影像都可以被生成、重塑、模擬,社交關係的基礎—— 真實的人與情感 —— 也隨之被稀釋。這是 Sora 必須面對的第一個挑戰: **當平台上全部影片皆由 AI 生成,還有社交的必要嗎?
**
OpenAI 顯然意識到這個潛在危機。Sora 推出的「AI客串(AI Cameo)」功能,正是試圖修補這種割裂。用戶可以讓AI自動生成自己的形象,授權出現在他人影片中。這意味著,即使你沒有參與拍攝,仍可「現身」在朋友的創作裡。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假互動」:人不在場,形象仍活躍於社交圈。這種技術安排讓 Sora 成為一個「人與分身共存」的平行宇宙,維繫著社交的表象,也開啟了身份概念的再定義。
沒有真假混淆的疑慮,每位創作者都可以自由發揮
就在不久前,深偽技術(deepfake)因能逼真模仿真人形象而飽受爭議。它被視為資訊安全與倫理的威脅。然而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在 Sora 這個短視頻平台中一開始就明確設定:所有內容皆為 AI 生成,反倒完美解除 deepfake 的顧慮,因為一開始就預告不真實,就不再會有作假疑慮。這種「問題重定義(reframing)」反而化解了深偽這個阻礙發展的大石頭,將創造與模仿重新放入正向框架。
為了確保安全與透明,Sora 也導入了 AI 生成的「不可見簽章」(AI provenance),讓每支影片都能被追溯來源,防止冒用與惡意剪接。這種設計一方面保障個人形象權,另一方面也在倫理層面建立新的信任機制。換言之,Sora 不僅是 AI 創作平台,更是「AI 誠實系統」的實驗場。
當影片生產完全由 AI 驅動,創作者不再被拍攝技術綁架,而能專注於構思與敘事。Sora 2 的技術基礎提供了強大的敘事模板、風格庫與節奏編排器,讓創作者更像「導演」而非「演員」。
它可能讓短影音從「表演工具」回歸「創意媒介」,使創作者重新掌握主導權。這是一場從娛樂回歸內容的反攻——如果 AI 真的能協助人類創作,那麼 Sora 或許是短影音的救贖,而非墳場。
回望社交媒體的發展史,Facebook 是文字的年代、Instagram 是影像的年代、TikTok 是即時的年代,而 Sora,或許將開啟「想像的年代」。它讓人們從分享生活,轉向分享腦中世界。或許我們可以樂觀期待,當 AI 讓「假」成為日常,我們會重新尋找那些不可被生成的事物——真實的笑聲、相遇、與記憶。
核稿編輯:張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