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AhmadArdity via Pixabay

不要以為自己撿到便宜!看似省錢、實則花更多的 2 種消費方式

2018-05-04 整理‧撰文 林庭安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在 2008 年登上全球首富的華倫 ‧ 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簡樸生活聞名。他曾說:「投資,就是延遲當下的消費行為。」當他想要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先問自己:「我現在真的有必要買這個東西嗎?」用「延遲消費」的方法來減少支出。

不過,《90%的節約方法,都是看似划算的陷阱》指出,要實現儲蓄,取決於能否實行「有效」的省錢手法,有些方法貌似「精打細算」,卻可能讓人不自覺花更多。

1. 電子支付便利,但難掌控花費

對通勤族來說,悠遊卡是生活必需品,不只轉乘大眾運輸工具會有優惠,如果信用卡公司與悠遊卡聯名,除了能自動儲值外,消費還會有現金回饋或紅利點數可拿。這麼一來,是不是等於加倍划算?如果只將悠遊卡用在通勤上,的確是個省錢方式。但由於悠遊卡不只能搭乘交通工具,還能在便利商店、停車場等地方消費。

《90%的節約方法,都是看似划算的陷阱》指出,如果每次消費都要一一從錢包裡掏出錢來,還會讓人思考到底要不要買,但直接用票卡「嗶」一聲,就可以把東西帶走,會讓人購物更乾脆。如此一來,很容易增加一些不知名的消費。

2. 在「促銷」時段消費,小心多買不必要的東西

某些店家的促銷手法,的確會讓人覺得划算。比方說,報名全年的健身運動課程,每堂課的平均單價,比報名單次課程來得低;或是網路商店「滿額免運」的活動,也會促使消費者湊足金額才下訂單;有些藥妝店更會在特定日子舉辦點數加倍回饋的活動,這些促銷方法,都會讓人覺得「買到賺到」。

假如促銷方案剛好符合你的需求,那的確是比較划算。但大多時候,我們會為了達到優惠的門檻,買超過需要的量,花超過預期的錢。過度消費等於浪費,當下次覺得「價格划算」時,應該試著靜下心思考自己是否需要那麼多東西。

(本文取材自《90%的節約方法,都是看似划算的陷阱》,大是文化出版)

相關文章

90%的節約都會造成反效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