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訓練資深副總經理,逢甲大學財稅系畢業,1996年加入卡內基訓練,擔任專任講師,教授人際溝通、銷售技巧、激勵領導等課程,並兼任中國大陸和台灣區的培訓講師。曾陸續擔任上海卡內基訓練®執行副總、蘇州卡內基訓練®總經理。曾獲得2011年100MVP經理人。
「多久,是時間與內心的拔河賽」。 有些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能堅持多久,只憑著信念走下去,<wbr>而真的達成我們的願景。</wbr> 建立信任關係,也不知道對方多久會打開心牆,只
「溝通的急與慢」,是以對方的感受為主,而不是以我們的<wbr>認知來做定論。</wbr> 當我們覺得要急一點時,是以完成我們認為急的事情優先,<wbr>或是也有顧慮到對方的步調?</wbr
「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察覺。 「犯錯」並不是失敗,失敗的是不願改正過錯。 能從錯誤中學習,是勇於面對,大有可為的人。 能從犯錯中,找到正確的路,是真正自信的人。
「願意聽建議」,是因為有信任,還有想要改變現狀的勇氣<wbr>。</wbr> 聽別人的建議,願意「聽」,也願意「省思」,更願意去「修正」,那是一位值得尊敬,有寬大胸襟的人。 當
不被認可比忙碌更讓人覺得累。 不被信任比忽視更讓人挫敗。 我們在專注完成「事情」時,也要提醒自己,是否有感受到「人」,關注到周遭人的心情,才會讓完成目標更具有意義<wbr>與價值。(
不要問別人給不給我們機會,先問我們自己是否已準備好了<wbr>。</wbr> 當我們心懷羨慕時,可以問自己,我們是否已準備萬全要當<wbr>幸運兒? 當我們心懷抱怨時,可以問自己,我
看到自己的好,才能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 看到別人的好,才能共同解決團隊的問題。 當我們陷在困境時,記得先找出自己的優點,才有能量突破<wbr>現狀。</wbr> 當
「承擔」,是一種面對與負責的態度。 我們無法保證面面俱到,甚至深得人心,但是,我們可以有<wbr>承擔的誠意與勇氣。</wbr> 只有面對,才能有轉機。 只有負責,才能有
「等待與衝刺」,是內心交戰與個性的考驗。 有些事,必需在時間的等待中,最後才能看到結果。 有些人,即使我們帶頭衝刺,還是需要回頭看看他,是否已<wbr>跟上。 </wbr>
「成功與失敗」,是態度謙遜的溫度計。 當有些成就時,遺忘了過去的扶持,忽略了過往的教訓,那<wbr>就離失敗近一些。 當面臨失敗時,只是欣羨別人的幸運,忘記要盤算自己得到<wbr>的
「我不能」與「我想要」,是一個轉念,也是一種失去與得<wbr>到的差別。</wbr> 常說「我不能」,得到都是相同的結果~就是不能。 假使有人明知「不能」,確有「想要」的決心,
有願景的人,即使困難重重,也能看到未來的美好。 有行動力的人,即使明知吃力不討好,依然能完成目標。 有願景加上願意行動,那會是人生最振奮的時光。(圖文:<wbr>連桂慧)</w
「太好了與不好了」,是我們對事情的態度與思考,也決定<wbr>了我們後續的發展。</wbr> 常常想到「不好了」,容易陷入裹足不前與壓力很大的狀態<wbr>。 能夠常懷「太好了」,可
「轉折的智慧」,需要有些正向的思考,與對未知的期待。 當下的挫折與逆境,皆可在轉折處得到不同的體會。 眼前的擔憂與不安,也因柳暗花明而得到疏解。 不要害怕轉折,那是
「好運氣」,每天都需要,因為無時無刻都有不同狀況,考<wbr>驗著我們的耐心與彈性。</wbr> 好運氣,來自我們累積的經驗,還有不受干擾的正向態度。 當所有情況都朝不妙的方向
「問問題與給建議」,是耐心與智慧的考驗。 當有人習慣接受指令,不適應有自己的想法,幫助他的方法<wbr>是問問題。 當有人只看近處,想法不夠周全,協助他的方法是給建議。</wbr>
「擔心與放心」,是在乎與負責的行為。 因為想讓你過的更好,所以會擔心。 因為能自我負責,所以能讓你放心。 為了讓關心我們的人快樂,請勿讓他擔心,也努力讓他放心<wb
當我們自認為很尊重別人時,一不小心在言談中就傷害對方<wbr>而不自知。</wbr> 當我們覺得很熱忱在幫助別人時,一個疏忽就變為對方的壓<wbr>力。</wbr> 「尊重與熱
「跨出去的力量」,是決心改變現狀的行動。 我們的人際關係改善,需要有主動釋出善意的勇氣。 我們的困境,需要我們的正向態度,才有機會解困。 我們的契機,需要有我們力求改變的意念,
「做決定」,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與有擔當的肩膀。 我們常因懷疑自己,而不敢做決定。 我們有時也因不相信夥伴,而難下決定。 想做好決定,先練習相信自己與信任別人。(圖文:連桂慧)
「效率」,是因為在意別人等待的急迫,是因為能體會對方期待結果的心情。 沒效率的人,不是動作或反應不夠快,而是沒有在意與體會別人的感受。 想要讓人有效率,先讓他有同理心,效率自然
「耕耘」,需要靠著真心與用心,不論是對人或是對事。 一些些的細心與關心,對在低谷的朋友,可能是重要的支柱。 一些些的在意與感同身受,對在唯利是圖的商場,可能是獨特的競爭力。 不
「用心準備」,是因為了解與表現關懷,那是一種對自己與別人的誠意表現。 用心準備一頓晚餐,是因為關心家人健康。 用心準備一份禮物,是因為了解別人的需要。 用心準備功課,用心準備簡
「走出自己的風格」,即使一個人,也是一種自在與歡喜。 我們常常擔憂自己特立獨行,而獨自壓抑,漸漸失去自己的特質。 有些對的事情,即使一開始很少得到共鳴, 當我們還能堅定而以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