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工作平衡(work-life balance)」你我都聽過這句話,然而,能說自己做到的人恐怕不多。為了探究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的主因,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艾琳.凱利(Erin Kelly)和菲利斯.莫恩(Phyllis Moen)在 2010~2014 年,與一家財星(Fortune)500 強企業合作,調查其技術部門 1000 餘名主管、員工。結果,多數人表示:「工作多到不可能在既定時間內完成。」
你可能會覺得,工作量大不是顯而易見嗎?然而,許多主管認為只要調整工作方式,就能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所以讓員工彈性調整工時、工作地點。不過,彈性也可能導致變相的加班,比方員工下班之後還會接到老闆電話,也必須凌晨與位於地球另一面的同仁開會,根本沒解決「工作太多」的命題,還成為幫兇。
凱利指出,長期工作過量,員工不滿情緒升高,想離職,企業也將損失與這名員工相關的知識、客戶。同時,員工為了在既定時間內完成最多工作,可能犧牲工作品質,許多創意也會因此消失。
甚至於,管理者可能會覺得,有家庭的人比較重視工作和生活平衡,年輕人、單身者沒有這方面的苦惱,忽視其工作量;或者,女性比較有可能因為家庭因素,無法配合公司,所以不適任。這些迷思都可能左右企業的聘雇決策。
為了避免工作過量,莫恩建議技術部門,嘗試 STAR 雙軌制工作再設計(dual-agenda work redesign),透過雙向溝通,重新思考員工的工作內容,並修正對員工的期望,進而建構新工作排程的計畫。
舉例來說,讓部屬參與主管會議,了解當前的組織策略,進而刪除「低價值」的任務。或者,團隊成員用儀表板追蹤各自的工作進度,減少不必要的會議、聊天和電子郵件時間。
計畫啟動一年,凱利和莫恩發現,與維持彈性工作的同仁相比,STAR 團隊的員工和主管,工作倦怠程度下降,工作滿意度上升。之後 3 年,STAR 團隊的員工和主管,離職率降低 40%,營業額的投資回報率增加 1.6 倍。
可惜的是,在實驗結束之後,該公司決定恢復舊有政策。莫恩表明,實驗已經證明,企業可以讓員工以更合理、更有效率,且可持續的方式工作,倘若繼續忽視工作過量的風險,總有一天得付出代價。
資料來源/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