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fizkes via Shutterstock

「我就是只能這樣...」別讓這 5 個慣性思維,抹煞了你的成功可能性

2020-11-02 整理‧撰文 高士閔

「天底下沒有學不會的東西,」《腦力全開》作者吉姆.快克(Jim Kwik)5 歲時因為腦部受傷,導致學習緩慢,當大家都在學習閱讀時,他連英文字母都有認知障礙,一頁書要讀一天。但現在他一個月能看完 30 本書,是世界級的學習專家。快克認為, 人的潛力無窮,限制成長的原因是錯誤認知 ,「以為自己只能這樣」才是學不會的真正原因。

延伸閱讀:書看完就忘?新技能總學不會?多做 3 件小事,大腦才記得久、印象深

學不會,是因為我不夠聰明?

遇到做不好、學不會的事,「不夠聰明」「智力有限」往往成為理由,但其實這只是你不想更努力的藉口。智力不變的迷思起源於智商測驗(IQ),它的發明者阿佛烈.比奈(Alfred Binet)表示,智商測驗不是衡量先天智能,而是測量目前的學術能力,它無法測量創造力和情緒智商(EQ)。

《心態致勝》指出,當人們以智力有限當藉口,就不需要汗流浹背地追求卓越,這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相對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每一次挫敗都代表我比前一分鐘的自己聰明一分,長久累積才有可能更接近成功。

學得慢,是因為我們只開發 10% 腦力?

使用 10% 腦力的說法,是一種迷思。《腦力全開》指出,科學家在研究受創腦部時發現,不論從是什麼活動,我們頭腦的全部都會作用,即使睡覺也一樣。

另一個常見迷思是,長久不使用一部分的大腦,就會看到大區域的頭腦退化,但實際上,除非發生腦部疾病,否則並未看到這種現象。換句話說,人已經使用了 100% 大腦,重點不在於你的腦開發了多少,而是如何把大腦用得更好,就像多數人都能夠使用所有肢體,但有些人更靈活,因為他們找到了有成效的訓練方法。

努力讀書、學習新知識,一定會進步?

我們都聽過「知識就是力量」,然而這句話的來源原文是:「知識的目的是力量;使用定理是為了架構問題;最後,所有的推測是在執行某個行動或要做的事。」它的意思是, 知識很重要,但「執行」,才能使知識具有力量。

《一讀一行》作者柳根瑢以自己為例,讀了很多勵志書,生活卻沒有改變,直到發覺自己根本沒有照著做,才強迫自己讀一本書要改變一個習慣。不到3年,他的年收入就從 60 萬台幣成長到 300 萬台幣。

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學習比一般人更快、更輕鬆?

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以獨門武術寸勁無敵於世,沒人會否認他是一代宗師、武學奇才。但研究他的成長背景,會發現李小龍生於舊金山,他拜師詠春拳大師葉問時,常被中國徒弟嘲笑;讀私立學校時,因為黃皮膚而遭受歧視;在美國開班授課時,又受當地華人脅迫,武功不能傳給非華人。對於種種不平,他都是用實力擊敗他人。

李小龍之女李香凝指出,父親從小打架打到大,直到成為電影明星,起碼歷經數萬小時的練習。寸拳也不是一天練成,而是花多年努力,縱使背痛,也沒有一天停止。每個你以為的天才背後,其實付出的心力比你想像得多。

嘗試新事物,得到負面評價代表我做得不好?

現代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第一次成功試飛之後,並沒有得到歡呼,反而備受質疑。他們的傳記作者佛瑞德.凱利(Fred Kelly)記述,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已經解釋過為何人無法飛,導致報社記者不敢報導首飛成功的消息,因為公開反駁科學家的論點,反而容易被羞辱。

不過,他人的評語並未困擾萊特兄弟,只是提醒他們還有許多事要學。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成果多好,總會有人懷疑你。許多人學不好,不是因為沒有嘗試新東西,而是太在意他人的批評而停下學習腳步。

資料來源 / 《腦力全開》,星出版;《心態致勝》,天下文化出版;《一讀一行》,如何出版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