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林庭安

夜宿有何魅力?為什麼海生館、博物館、動物園都搶著辦?


你有發現,愈來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都開始提供「夜宿」體驗嗎?比方說,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高雄壽山動物園、奇美博物館,甚至是台中國家歌劇院等。這些地方原本晚上都沒有開放民眾入場,甚至沒有床墊讓人好好睡上一覺,為什麼每次開放體驗,民眾都還是一窩蜂想參加?而這些本該是讓人參觀的地方,為什麼紛紛辦起夜宿活動?
奇美博物館活動企劃專員蔡海廣指出,奇美博物館的建築物特別,館藏豐富獨特,在台灣找不到第二個相同元素的場所;再加上能體驗的人數有限,更增稀缺性。2020 年 8 月奇美第一次辦夜宿活動,總共開放 3 個梯次、144 人,活動一開賣就被秒殺。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 2000 年就推出夜宿活動,是夜宿活動先驅,目前已固定每天開團,只要滿 15 人就成團,幾乎天天成團。企劃部經理毛智瑋表示,閉館後能獨享海生館,有種「可以探索更多」的感覺,這種特殊感就連員工都會被震撼,更何況是一般民眾。
夜宿活動亮點 1:從單向教育展示到「寓教於體驗」
毛智瑋說,剛開始想做夜宿活動的原因,單純是覺得海生館閉館後的氛圍跟白天不一樣,而且生物的長相、生態也不同,一般遊客看不到很可惜,「如果可以透過某種方式讓遊客看到,會是一個很不錯的經驗。」
海生館過去都是靠教育展示單向傳遞訊息,透過夜宿活動,讓遊客可以親自走入後場(展示缸後方),一窺海洋生物飼育照護工作與環境,可以改變大家認識海生館的方式,「因為親自去體驗,民眾才有可能會了解、喜歡海洋,進而產生保護的意念。」
舉例來說,潮間帶生物多半是在夜晚才進食,曾擔任夜宿活動導覽員的他表示,用蛤蜊餵食海星時,他看到海星把胃掏出來進食,很是驚艷。把這份感動反饋在生活中,就是會特別重視環保、海洋生態,「我來海生館上班後,開始會帶環保餐具出門。」
夜宿活動亮點 2:非制式導覽體驗,讓觀眾主動冒險、了解展品
奇美博物館則是在 2020 年才首次舉辦夜宿活動,但奇美在夜宿體驗活動中算是後進者,除了讓人聯想到《博物館驚魂夜》的西洋建築風格,還能怎麼做出特色?答案是,結合解謎實境遊戲。
自 2019 年 5 月,奇美推出搭配常設展覽販售的實境遊戲《穹頂計畫》,是以推理、解謎為主軸的遊戲,讓玩家必須穿梭在不同展廳,研究、討論不同展品,找出隱藏百年的寶藏。實境遊戲深受民眾喜歡,至今已超過萬人入館體驗。
蔡海廣表示,夜宿活動要破解謎題、近距離觀察展品,改變觀眾對參觀博物館的既定印象,「它不是制式導覽,是讓觀眾主動冒險、主動了解展品,會想再來奇美更認識館藏。」
夜宿活動亮點 3:擴大客群、增加回訪率與入館人數
不過,要讓民眾近距離觀察展品,就必須出動相當人力維護。奇美博物館活動企劃專員顏兌蓁指出,如何讓這些人安全停留 17 個小時,是他們特別注重的事。一場夜宿活動,他們必須派出約 30 名工作人員,包括維護館藏、秩序,甚至另聘奇美護理師全程待命,就是為了保障體驗民眾安全。
蔡海廣表示,夜宿活動雖然有利潤,但因為人力成本高,獲利空間有限,它主要的定位是實境遊戲的宣傳曝光推手,擴大顧客的年齡層、提高入館人數、增加回訪率。根據 200 位夜宿體驗玩家的問卷回饋,超過 9 成的觀眾表示會再回訪奇美。
毛智瑋指出,夜宿海生館活動在親子界非常受歡迎,而且也吸引到新的客群。一般來說,入館參觀海生館的人以中南部人較多,但夜宿海生館的遊客比例中,北部客群佔大宗,「都已經專程下來了,人們會希望參加特別的活動。」根據 2018 年《經濟日報》的報導指出,夜宿活動一年可為海生館帶來破億業績。
向外結合社區體驗,持續創造新鮮感
為了創造夜宿活動的話題性,除了結合有趣的活動,海生館則選擇把舉辦超過 20 年的夜宿活動拓展到周邊社區,從海洋生態擴大到自然生態,一年四季都有不同行程能體驗。
舉例來說,每年 7 到 10 月是陸蟹的活動季節,位於恆春半島佳樂水風景區旁邊的港口社區,陸蟹種類居全球之冠,海生館即與他們合作,參加夜宿活動的人,可以一併走訪陸蟹的家。
毛智瑋表示,過去海生館是單純教育展示,但現在希望能讓民眾透過體驗,進而產生保護的意念。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海生館又開放了一些體驗活動,如今年 2 月跟 KLOOK 合作的企鵝飼育照護體驗,1 小時 20 分鐘的體驗要價 3700 元,224 個體驗名額在 30 分鐘內完售。這類型的體驗活動,不只滿足民眾對海洋生態的好奇,也能讓民眾更深入了解海洋知識,改變大家認識海生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