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簡鈺璇

一張圖找出企業的潛在危機!擬定防範策略,不怕下隻黑天鵝


全球化為企業帶來低成本、高效率優勢,卻讓供應鏈加長,協力廠數量更多,危機來臨時,往往難以應付。在這波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我們見證了牽一髮動全身的威力。根據高盛估計,疫情造成的晶片短缺,影響了 169 個產業,讓供應鏈的風險管理課題浮上檯面。
經濟部出版的《2020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台灣有超過 149 萬家中小型企業、占全體企業 97.65%。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理事長白宗城觀察,大部分業者處於被動狀態,沒有靈活的應對策略,建議中小型企業應用簡易的 3 步驟:風險識別、風險預防、危機回應,提前設想最糟情境與應對方式,強化企業韌性,才有機會從下次危機中勝出。
風險識別:識別企業危機,算出潛藏的風險值
未必每個風險都會對企業構成威脅,以疫情來說,人與機台需要合作的製造業會受衝擊,但能遠距辦公的企業就能安然度過。企業可透過3個問題,評估組織內是否有難以應對的風險:
1. 哪裡可能出問題?
2. 危機發生的機率為何?
3. 風險發生後,對企業的影響程度?
通用汽車用列舉法的方式,將企業弱點全部列出,並分成策略、營運、財務及災害等 4 種類型,位置愈靠近中心代表愈可能來自組織內部,而放在邊緣的項目,則可能從公司外部發生。此圖可做為經理人擬定風險預防策略的參考。
參照下表,逐一判定同心圓中各個弱點的「發生機率」及「發生後對企業影響程度」,將「發生機率分數 × 企業影響程度分數」算出各別事件的風險值,從高度風險的開始預防。經理人可就公司的資源與經營策略,彈性調整風險的預防指引及風險值的估計方式。
風險預防:一表掌握風險防範 4 策略
企業通常會採取「規避、轉移、減輕、接受」4種策略來防範風險。本表以製造業面對中美貿易戰的風險為例說明。
應對指引 | 具體行動(以中美貿易戰為例) | |
---|---|---|
規避風險 | 在可行的情況下,不涉入可能產生風險的活動。 | 為了搶攻美國市占率,未來不考慮在中國設廠。 |
轉移風險 | 將風險的成本轉移給他人,例如透過保險降低財務損失,亦或選擇多供應商來分散生產風險。 | 布建台灣、中國的雙產線,降低產品被課徵關稅的衝擊。 |
減輕風險 | 減輕風險發生機率: 監控與管理問題、落實供應商評估。或減低風險發生的衝擊: 擬定突發事件的應變計畫。 | 針對減輕風險發生機率: 評估供應商的貿易往來對象,如有政治敏感區的交易紀錄,應特別注意。針對減低風險發生的衝擊: 公司在缺少中國產能下,可在台灣、東南亞暫時找外包廠支援。 |
接受風險 | 面對風險值不高的事件,不做額外的措施,可將風險登記起來,以利日後風險值評估。 | 留意全球的關稅消息與新聞,檢視自己的供應鏈是否有潛在危險。 |
資料來源:《供應鏈風險管理》,機械工業出版
白宗城提醒,企業應做好完善的「供應商評估」,過往企業比較著重供應商的產品品質、生產效率評估,但疫情之後,供應商的財務狀況、生產訊息揭露、產能調節情形、應變計畫擬定、交易客戶及未來發展等項目會愈來愈重要。企業選擇與具備韌性的供應商合作,對降低供應鏈風險很有幫助。
危機回應:考驗企業的靈活與敏捷度
儘管做好萬全準備,遇到突發的危機時,企業應具備哪些特質才能安然應對,將傷害降至最低呢?白宗城點出「敏捷」與「靈活」兩大特質,敏捷指的是快速回應與恢復機制,靈活則是產能可大可小,可彈性調配。
在敏捷能力的培養上,白宗城提到公司應建置「雙軌制度」,一軌是現有的科層組織,維繫日常的營運事項,另一軌則是任務導向的專案組織,集結各部門人員處理緊急的應變事項,像是多出來的產能調配、行銷模式改變,讓公司能快速決策與執行,減緩危機的衝擊。
公司也可透過產品模組化,減輕庫存壓力,增加生產效率。白宗城形容,這就像是早餐店提供各種不同口味的豆漿,都是以一鍋原味豆漿為基底,再依客人需求做客製化,比起每杯飲料重新調製,上菜速度更快。
產能如何靈活調配呢?白宗城建議,公司在危急情況可考慮產能外包,但事前就要與協力廠商打好關係。長遠來看,隨著全球貿易政策「去中心化」,包括美國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關稅、歐盟預計課徵碳邊境稅,加上疫情墊高全球物流的成本,在在挑戰企業既有的全球化供應鏈布局,「在地生產」會是將來的趨勢。
他建議,企業必須及早分散生產風險,或與目前的協力廠合作,在銷售區附近建置短供應鏈,才能保有產品低關稅、物流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白宗城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SMIT)理事長、達勝科技總經理,擁有美國供應管理協會「CPSM供應管理專家」認證及美國PMI專案管理學會「PMP專案管理師」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