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服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pexels

音樂和空調,也會影響用餐安全?當餐廳重啟內用,應該注意的事

2021-07-14 編譯‧整理 Cecelia Hsu

指揮中心日前宣告「微解封」,地方政府如果做好準備,可以有條件開放餐廳內用。雖然目前全台僅澎湖開放內用,但不少餐飲業者也積極部署,提前為了開放內用做準備,等到各縣市政府解禁後,搶下第一波商機。

開放「餐廳內用」有什麼風險?

開放「餐廳內用」有什麼風險?餐飲業者該為此做足哪些準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去年刊登一篇名為〈疫情時期,如何讓餐館更安全?〉的報導,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冠狀病毒是透過說話、打噴嚏、咳嗽等行為造成飛沫傳播。

延伸閱讀:店不開,房租還是要繳!疫情時,餐飲業如何自救?穩住營收的 3 個思考

當人們聚集在餐廳吃飯,不免俗的聊天交談、大口咀嚼,製造更多的飛沫。雖然科學家尚未釐清一個人吸入多少病毒量、或是待在有病毒的環境多久就會染疫,但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計,近距離接觸病毒 15 分鐘就可能遭到感染,而在美國於餐廳染疫的個案,多是與確診者在同個餐廳共處、超過 30 分鐘到幾個小時,尤其是在嘈雜、通風不良的環境。

室內用餐感染風險比戶外用餐高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比約恩.比爾尼爾(Bjorn Birnir)將流體動力學的知識,應用到新冠病毒的傳播研究之中,他發現餐廳的「空氣循環」的確很重要,「人們應該盡可能在戶外用餐,室內的感染風險比室外高出 20 倍。」

通風、音樂聲量、用餐座位都需注意

針對想開放內用但沒有戶外用餐空間的餐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蒐集了一些建議做法,但目前沒有單一有效的措施,應盡可能一起推行:

  1. 盡可能拉開桌子的間距,打開窗戶和門,讓空氣盡可能保持流通。
  2. 把室內的音樂聲量調低,避免顧客大聲說話。
  3. 用餐者的座位安排在對角線,日本超級電腦 Fugaku 模擬,對角線的坐法,暴露在病毒飛沫的機率減少 75%。
延伸閱讀:四面楚歌又四面夾殺!遇到「8 重危機」的台灣餐飲業,如何不變慘業?顧問第一手觀察

台灣餐廳開放內用的 5 個規範

指揮中心日前針對台灣餐飲內用提出相關原則,包含需裝設隔板、採梅花坐、維持社交距離(桌子間隔 1.5 公尺),也要符合以下規範:

  1. 從業人員健康管理:盤點相關工作人員及造冊、訂定餐飲從業人員分流上班計畫、訂定健康監測計畫(包含人員名單及異常追蹤處理機制)、落實體溫量測、健康狀況監測及定期篩檢、並鼓勵安裝「台灣社交距離App」。

  2. 從業人員衛生行為:加強從業人員防疫教育訓練,落實戴口罩及勤洗手;外場人員口罩加面罩,內場人員口罩加帽子;保持從業人員用餐距離。

  3. 場所環境清潔消毒:訂定環境清潔及消毒計畫、定時執行環境清潔及消毒、增加廁所衛生清潔及消毒頻率。

  4. 顧客用餐管理:實施顧客實聯制;落實顧客衛生防護措施,除用餐外全程戴口罩;保持顧客用餐距離;調整供餐方式,以個人套餐、分菜後再上菜、自助餐由專人服務型態為主;管制人流,營業分流,避免人潮擁擠;避免點餐及收付款交叉污染;提供酒精類飲料進行營業時間管制。

  5. 場所出現確診者應變措施:盤點場所內相關活動人員並完成造冊;擴大風險管控,自主防疫管理;配合疫情調查,接受快篩或核酸檢測。

公告自己為了通風和過濾空氣的努力

隨著歐美地區逐步解封,各國逐漸擬定餐廳開放相關規範。美國針對餐廳或酒吧提出的指導原則,除了強調配戴口罩,從業人員的衛生行為和場所的清潔消毒,也提醒應在官方網站、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上公開餐廳或酒吧正在採取的預防措施。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報導,許多營業場所強調物品的消毒、擺放酒精供民眾使用,卻極少談及為「通風」做的努力,無論是加強換氣的頻率(像是打開大門和空氣),或是為空調增加過濾空氣的系統。可能的原因是,業者很難通過肉眼觀察,判斷餐廳的換氣頻率。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建議,可以採用室內二氧化碳監測儀器,如果數值保持在 800 到 950ppm 以下,相對比較安全,或是請專業的衛生管理工程顧問,協助檢測空氣品質。

資料來源 / MIT Technology ReviewThe Atlantic朝日新聞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