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社男

四面楚歌又四面夾殺!遇到「8 重危機」的台灣餐飲業,如何不變慘業?顧問第一手觀察


今年(2021)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把所有事業者、消費者,拉進完全不同次元的商業環境,在這個異變的時代下,消費者都以外掛防疫的思維決定每一步消費,也讓多年來原本我們所熟悉的消費行動,演變出與此波疫情前完全不同的風貌。消費習性大洗牌,讓不少成功的商模一夕間大翻轉,不少業者須從零開始,於失敗中再次摸索消費者能接受的新模式,勞心、勞力程度並不小於創業時期,應該不少人都有機會體驗到此波「類創業」獨特的困難之處。
在台灣破 200 人確診的那晚,我剛好與日本餐飲顧問視訊會議,他語重心長地分享了已經襲擊日本長達一年以上的疫情經濟海嘯,特別是對日本餐飲業的各種衝擊。綜合整場會議下來,他提到台灣餐飲業者首先要接受的變化有以下兩點:餐飲品牌「策略的賞味期限」變得超短、你的店已經不是你熟悉的店。
餐飲品牌「策略的賞味期限」變短!4 對象,讓台灣業者四面楚歌
此波疫情是過去從來沒經歷過的,所以沒類似案例能參考,且顧客、餐飲業者、政府、病毒等 4 類對象,也都有上下相當程度的連動,使得餐飲「品牌策略的壽命」變短。讓我們一個個說明起:
1. 病毒:快速變種,影響疫情、政府決策
病毒在變種中,只要國外新的變種病毒一來,與昨天的傳染速度可能就完全不同,傳遞路徑也可能各種變化,或潛伏期也都不同,馬上就影響到政府接下來的動作。
2. 政府:即時調整的決策,衝擊產業、民生
病毒異變後,當然政府一些防治手段也會改變,像是國外對餐飲業的行政命令,包括:營業時間縮短、停止營業、金額補助等,都會看狀況而隨時調整;或是些更積極的防治手段,如:限制出門時間,禁止外出等。要是防治策略效果不佳,政策可能又在幾小時後改變,馬上影響到顧客的行動。
3. 顧客:開啟防禦外掛,心態影響消費行為
顧客會看到政府及媒體的新聞資訊,也因為這段期間大部分是「哪又發生感染」或「評論家對政府防治策略不滿」等負面類訊息。所以顧客也會根據接收到的負面訊息,一步步地打開「防禦外掛」。當然防禦外掛愈多愈安全,但這些一直在變化的防禦外掛,除了影響產業、經濟,也讓餐飲業者忙著準備不同策略,準備與防禦外掛共存的方法。
4. 餐飲業者:成為政府與民眾的夾心餅乾、同業激烈競爭
夾在政府跟消費者中間的餐飲業者,理論上是受牽動最大的一層。從實聯制、量體溫、消毒與購買隔板就能營業,到幾天後因禁止內用令無法使用;原本心理上接受外帶的顧客,因為慢慢加上「防禦外掛」後,外帶比例又開始減少,業者又要開發外送的途徑。
根據日本過去一年的經驗,餐飲業可能這周調整銷售策略後,生意還不錯,但可能 24 小時後,突然因為上述某類對象(病毒、政府、顧客或餐飲同業)有新的變化,好不容易駛出來的模式,又需要重新調整。
這也是為何餐飲品牌「策略的賞味期限」變得超短,所以要心態上要能接受「會一直有新變化」的事實,才能以比較平穩的心境經營。
日本疫情經濟海嘯的洞察:4 大對手加入搶市,甚至比原業者更具優勢
看到這,你會不會以為這就是最後的商業型態?
其實連在日本,都還沒人敢說模式已經進化到底了,因為對餐飲產業來說,也進來了一批全新的競爭對手。當餐飲業者的生意延伸到外帶後,超商、餐車、快遞、冷凍食品業者等,也紛紛進入餐飲市場,且毛利結構比餐飲業者更有優勢。
原本餐飲業只要注意同業的動向就好,但完全不同「體力」的對手出現後,除了要多面向關注外,要調整的事也更多。
你的餐廳不是你的餐廳!疫情下,該做的 3 面向「自我檢視」
大約每幾個月,都能聽到一些友人談到,很想「回到初心」。後疫情的新商業環境,不少人都被強制回到初心,因為大部分顧客的消費邏輯跟行動改變,雖然店面外觀及料理跟從前一樣,但顧客已不再用過去的眼光來評價你,也因為評價方法改變,為了要能在顧客端得分,就得用新的方法,一分一分去累積,重新建立在顧客心中的排行。
所以必須回到初心、重新檢視,到底在這個時期,什麼是才顧客需要的。具體要做的事,就是先接受「你的店已經不是你熟悉的店」這件事。
如果你在想換房時去看房,一定會先東看西看,盤點房中格局、空間、市場價格等。餐飲業也差不多,自我檢視就是回到初心的第一步。要檢視什麼?先看這 3 面向就夠你忙一陣子了!
自我檢視 ① 產品價格:包裝、成本、售價
大部分人會花很多時間在創作出更好吃的產品。但在後疫情時代,產品面要優先檢視的是:包裝後的樣子、產品本身的成本結構。因為一般餐廳都是裝盤給顧客在店內食用的,但把料理放入容器後可能是另一件事了,保溫、材積、運送時的震動等,都是需要驗證的。
雖然一個容器可能花的錢不多,但要以整個月來看,袋子、容器、餐具、醬料的合計,也會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搞定容器後,再檢視外帶包材等費用每月要花多少錢,才能得出產品真正的成本結構;最後,最用顧客視角,推測在家品嘗料理,完全排除餐廳裝潢、服務,顧客能接受的價位會是多少。全部完成後,產品的初階調查應該就能完成。
自我檢視 ② 用餐氛圍:強化安全性、修正裝潢路線
氣氛應該是決定產品售價的重要因素。有些餐廳因為裝修華麗、新潮或時尚,所以消費者願意多付錢消費,但如果透過外送,裝潢的「Premium」感不存在了,就必須想新點子來吸引顧客。
比方說,有個人防疫空間的安全設計、高換氣率的空調,要是都無法吸引顧客,那或許就要修正目前的裝潢路線,改成較低價、簡易的風格,減少裝修費,或改到較小坪數的場所營業,讓產品能因為不需要負擔高額裝修費而降價,以符合顧客對品牌整體性價比的期待。
自我檢視 ③ 服務體驗:強化品牌說明、外送與外帶設計
服務能說的地方非常多,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品牌的說明」。內用時,因為店裡有店員,所以店內即時發生的產品問題,店員都能馬上反應的。但外送後,由於顧客接觸不到店員,要是對產品或品牌有任何疑慮,連說明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一下就被扣分了。
所以日本某些餐飲業者,會在外送袋中加上一張對產品的說明傳單(像是說明產品本身原就有較特別的口味,減少顧客誤以為踩雷的機會),或是附上店內照片、說明,讓沒到店光臨的人,能了解店內裝潢、氣氛為何,增加下次直接到店消費的機會。這些小地方都能累積評價,為品牌加分。
與其抱怨世界不公不義,不如學會改變、聚焦你能做的事
綜合以上兩個需接受的變化,首先,除了心態上要正面看待「朝夕令改」外,還要集中注意力在自己能控制與跟改善的事上。外部大環境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過度專注反而會增加負面能量,這樣的心靈對營運並不會加分,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改變的小事上。先慢慢改善,看得見的小成效出現後,也能重拾信心,一步一步地往前進。
另外,不要做太大規模的投資,保持靈活的組織、見招拆招。我對台灣還是充滿了信心,無論是市場或業者,應該不久後新秩序就能再重建出來了。
(本文由「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