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愛馬仕一天就賺進 270 萬美元!報復性消費來了?5 種情境,掌握後疫情商機

2021-08-27 整理.撰文 高士閔

隨著台灣疫情管制降至二級警戒,中華經濟研究院近期分析,各大產業將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消費者後續很可能會大舉購買奢侈品、更頻繁地去餐廳吃飯,被疫情限制的所有活動,一次做回來。

《彭博社》(Bloomberg)報導,中國在 2020 年 4 月解封,5 月美國珠寶商蒂芙尼(Tiffany & Co. )與去年同期相比銷售額增長了 90%;法國奢侈品牌愛馬仕(Hermès)於廣州的分店重新開張,第一天就賺進 270 萬美元。據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調查,隨著健康安全和群體免疫實現,超過 1/3 美國人表示,準備購買更大、更貴的產品。

報復性消費(revenge spending)是因新冠肺炎(COVID-19)而誕生的單字,《CNBC》提到,消費者因長期隔離而被壓抑,因此在解封後會放肆一回,花大錢來抒發壓力。之後,中經院為其翻譯,使用「報復性消費」形容這個現象。

報復性消費是什麼?

報復性消費不是新現象,也有很多「俗稱」,例如報復性購物,在學術上則被稱為「補償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由心理學家羅伯特.威克倫德(Robert Wicklund)和彼得.戈爾維策(Peter Gollwitzer)於 1982 年提出,定義是人在面臨威脅時會產生不安全感,最後透過購物來安撫心靈。

舉例來說,當一位研究人員的論文遭學術期刊拒絕,他會質疑自己或許不夠聰明、學識不夠淵博;或者一名運動員輸掉了比賽,結果會刺激他,質疑自己的體能和技巧。為了應對這些結果帶來的威脅,人會下意識做出一些行為來證明「自己不是這樣」,像是學術人會改投其他期刊、運動員會加倍訓練。

當然,這些行為不一定能保證讓論文獲得肯定、比賽獲得金牌,所以受到打擊的人們還會從事另外一些「自己能掌控威脅的象徵性活動」,比如說,學術人員會去買相框,把自己的博士學位裱起來;運動員會買更大的衣櫃來放置球衣和訓練器材等等。這些報復性消費無助於彌補實際損失,但能在心靈上感覺「我很厲害」。

威克倫德和戈爾維策發現,一些成績較差或拿到職缺數量較少的 MBA 學生,會更努力展現其他成功元素,像是購買更高級的西裝和手錶。這些常見的報復性消費行為當然沒辦法直接幫助他們獲得成功,卻能補償威脅帶來的不舒服感受。

報復性消費何時發生?

至於什麼時候報復性消費會發生?〈補償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一文指出,當威脅屬於以下 5 種情況,最容易引發報復性消費。

  1. 男性被質疑男子氣概:史丹佛大學社會學教授羅勃.威勒(Robb Willer)曾請男性受試者從 4 款車款中選出一輛想買的,結果發現,只要在消費前調侃男性消費者不夠陽剛,他就會挑運動型多用途車(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當男性被質疑不夠有男子氣概時,會透過報復性消費來證明自己很 Man。

  2. 智力受威脅:被懷疑不夠聰明的時候,也會產生補償消費。研究人員曾把受試者分為兩群,一群用慣用手,另一群用非慣用手,寫下自己的智商,並在實驗後請受試者選擇購買鋼筆或餅乾。結果發現,用非慣用手寫字的人,多半會挑選讓自己看起來比較聰明的鋼筆。由於人在使用非慣用手寫字時,更容易懷疑寫下內容的真實性,所以多半會挑選跟智力、聰明度、專業形象較有關聯的鋼筆。

  3. 權力受挑戰:當人的權力地位受到挑戰時,也會激發報復性消費。社會心理學家亞當.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研究指出,那些感覺權力遭受威脅的人,像是未獲升遷、提案失敗,會購買能彰顯自身狀態的物品,像是絲綢領帶、高價手錶,補償職場、人生上不順遂帶來的不安。

  4. 自由受限制:報復性消費有兩種呈現方式,一是買平常捨不得的物品,二是消費多種不同商品。研究人員請受試者從 6 種糖果中選 3 顆,可以 3 顆一樣或 3 種不同口味。糖果被置於走廊的盡頭,走廊分兩種,第一類的寬度有 2 公尺、第二類只有 1 公尺。結果發現,那些通過較窄走廊的受試者,多半會選擇 3 顆不同種類的糖果,補償身體自由上的損失。疫情引發的報復性消費正是屬於這種,多數人被關在家裡,自由受限,因此想在解禁後花大錢。

  5. 社會系統遭挑釁:杜克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凱莎.卡特賴特(Keisha Cutright)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身處的系統被質疑時,也會促發報復性消費的發生。比如說,當美國人讀到一則關於貶低美國的評論時,他們會購買更多美國品牌,補償被質疑的不滿。

不想失控亂花錢,報復性消費如何避免?

當然,不是所有人在面對這些威脅時,都會報復性消費。加林斯基指出,報復性消費是因為無法處理威脅所導致的行為,如果人能解決威脅,報復性消費就可能不會發生。比如說,一位 MBA 學生在〈財務管理〉這門課得到了不及格的分數,他可能花更多時間讀書,也可能拿花錢買昂貴的領帶和手錶,端視他是否認為投資時間在讀書上,自己能拿高分。

報復性消費或直接解決問題,沒有絕對的好壞,就看個人認為哪一種方式能更有效率地安撫心靈。根據《富比士》(Forbes)文章〈後疫情時代如何避免報復性消費〉(暫譯,英文為 How To Avoid A Revenge Spending Splurge, Post-Pandemic)指出,基於個人理財考量,還是要注意報復性消費是否會超出自己負擔。你可以透過以下三種方法控制消費方式:

  1. 參考疫情前的預算:以台灣為例,2019 年大家還能出國遊玩、3 級警戒以前也會去高檔餐廳吃飯,當時的支出都算是「正常的」消費。只要依照這筆支出數字,評估當初自己存了多少錢,以及自己主要在哪些地方花錢,2021、2022 的報復性消費計畫就不容易超出預算,或者買到不必要的物品,達成同時滿足安撫心靈和儲蓄的目的。

  2. 規畫一筆報復性消費資金: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不能購物,讓多數人手頭多了一筆不知道要花去哪裡的錢,你是單純放在銀行,還是把它拿去投資?簡單來說,就是為多出的錢找一個更好去處,它可能叫做「報復性消費資金」或者你原本就擁有的「娛樂基金」帳戶,這不只能避免報復性消費花到原本儲蓄的錢,也能賺取利息,讓自己有更多錢可以花。

  3. 善用疫情期間的信用卡點數:過去正常上班時去便利商店、中午買便當,多半使用現金,但在家隔離期間,這些事可能都被外送平台、線上購物取代,線上交易頻繁讓你的信用卡使用量增加。信用卡使用次數、每次刷卡金額變多,積累的點數可能也愈多。因此被解禁後,除了多出的儲蓄以外,你可能也多了一筆點數,把它用來升級各式服務,像是頭等艙、總統套房,既能減緩報復性消費資金的消耗速度,也能有享受更好的服務體驗。

企業如何賺進報復性消費財?

另一方面,企業也可能遭受報復性消費傷害,不過相對個人理財,企業比較像是幸福的煩惱。根據《Inc.》〈疫苗客激增促使企業發揮創業〉(暫譯,英文為A Sudden Surge of Vaccinated Patrons Is Forcing Businesses to Get Creative)報導,許多公司在疫情期間裁員、緊縮,但隨著疫情趨緩,顧客上門,企業人首先會面臨人力不足以提供服務。

為了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有些企業採取提高價值的方式。更高的定價讓企業在產品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提高營收,同時因為成本結構幾乎未變,增加的金額等於純獲利,讓企業主能把多出來的利潤移往員工,付出更高的薪資條件,與其他產能不足,想要多聘僱人的公司搶奪人才。不過,要特別注意顧客不是冤大頭,價格提升,價值也要提升,否則會因小失大,反而流失顧客。

倘若公司沒有裁員,但報復性消費還沒發生,企業主可以考慮讓員工自由嘗試新事物,增加營收機會。例如讓員工經營自媒體,或公司的社群媒體,這不只能消除員工的工作倦怠,也有助於讓消費者認識公司,增加疫後消費發生在你店裡的機率。利用疫情期間,善用公司閒置資源,拓展被更多人認識的機會,在報復性消費發生時,被選為購物標的的可能性才會增加。

資料來源 / 〈補償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Inc》、《富比士》、《彭博社》、《CNBC》、中華經濟研究院

繼續閱讀 行銷 策略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