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數據報告,部屬說「你自己查」!微軟前CEO的覺醒:改變組織,領導者得先願意改


「我們曾創下很多成功,但我們也在太多方面落後。」微軟(Microsoft)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他的著作《刷新未來》告白,2014 年接任執行長時,微軟沉溺於過去稱霸個人電腦的榮景,不願面對未跟上智慧型手機浪潮的失敗,自視甚高的態度使得團隊如一盤散沙。
納德拉認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限制思考,團隊不願學習新事物,組織停滯不前。而扭轉的關鍵就是建立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這也是他就任最重要的文化轉型任務之一。
「定型心態是 what you know(你知道多少),成長心態是 what you can learn(你能夠學到多少),」前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解釋,一家具備成長思維的企業,會更有韌性,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責怪他人,而是思考其他可能性,以及從中學到什麼,讓未來的自己成功。
走舊路是人之常情,領導者要以身作則
思維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孫基康坦言,自己也不是馬上就能接受新事物、嘗試新做法,走舊路是人之常情。他回想,以前收到報表或資料,第一個動作一定是下載下來,移到資料夾,修改後再回傳新版本。
微軟當時已開發溝通協作平台 Teams,使用者可在上面直接討論、分享及修改檔案,解決作業流程繁瑣,溝通無法同步的問題。不過,就連孫基康也不習慣使用。
有次開會,他要求部屬回報績效、月成長率等數據,一位同仁直言,「Ken(孫基康英文名),你只要登入系統,就可以看到全部的資訊,」孫基康當下愣住,隔天再問一次,部屬仍沒有回答,直接丟了個連結到 Teams。
孫基康花了 10 分鐘摸索,發現果真可以「一鍵」瀏覽所有資料,每個人都能隨時搜尋、更新資訊,加速作業效率。
「那是我的 wake-up moment(覺醒時刻),」如果 當時用主管的權威命令員工,或是拒絕使用新服務,主管沒有以身作則,組織不會真的改變 。那次之後,孫基康時常以自身經驗鼓勵員工,奇妙的是,就像石子投入水中,漣漪一層層向外擴散,大家不再那麼排斥接觸新事物。
向同事、客戶學習,突破成長的極限
孫基康表示,微軟的制度核心是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納德拉啟動黑客松(The Hackathons)計畫,目的是讓跨部門成員合作,激盪不一樣的點子。參加黑客松的團隊,要在短短幾天內將創意化為產品原型,需要各部門的專業,如業務、財務、行銷、技術等溝通協作才能完成,目前邁入第 7 年,打造出各種創新產品,例如提升閱讀障礙用戶體驗的沉浸式數位工具。
不過,要求員工學習,企業也要給予足夠的時間。以微軟大中華區為例, 經營團隊決議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二不排任何會議 ,空出時間精進自己,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欲加強的能力,從微軟的學習平台「MS Learn」選擇進修課程。
學習也包括向客戶取經,納德拉一上任就要求 7 萬多位工程師,每個人在一個月內拜訪兩位客戶,深入了解他們的痛點。微軟雖有頂尖技術,但企業會成功不是證明自己多厲害,而是幫助客戶變厲害。
因此,面對客戶的疑問,不該立即反駁對方不懂,同理他的困擾才能解決問題。台灣微軟在疫情爆發當下,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給客戶的遠距工作指南,包含遠距工作的工具、心理調適等建議,就是最好的例證。
孫基康總結,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是一種思維,我們每天遇到的 100 個決定,都可能包含兩種思維。也就是說,碰到一條岔路,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變或不變,學習面對兩種思維,做出成長心態的決策。
7 年過去了,微軟擺脫作業系統的束縛,擁抱新商業模式,聚焦雲端業務、軟體訂閱制,股價成長 720%,今年 6 月成為繼蘋果(Apple)之後,第二家市值破 2 兆美元(約新台幣 56 兆元)的企業。
孫基康
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曾任美商國家儀器(National Instruments)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法商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台灣區總裁。2017 年 9 月加入台灣微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