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Vincent、王宥筑

「30 歲不到的人,懂什麼?」組織內的年輕職員,可能正受「年齡歧視」所苦


談到職場「年齡歧視」,一般人可能覺得受害者是年紀較長的中老年人,因為年長而被質疑學習力、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因此影響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不過,國外研究指出,年齡歧視同樣影響著年輕族群,尤其是 30 歲以下的工作者!
年輕錯了嗎?職場上,不是只有年長者會碰到「年齡歧視」
BBC(英國廣播公司)提及一個真實個案,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女生進入規模不小的科技公司,同事大部分比她年長 10~20 歲。剛踏進職場而對工作充滿熱忱的她,卻被同事嫌棄「野心太大」;甚至有同事質疑她一個社會新鮮人,哪會了解這些專業項目,批評她的工作能力。她為了證明自己,不得不打扮的更成熟、專業,無時無刻都必須拿出最佳表現以防遭受批評。專家認為,她已是年齡歧視的受害者。
美國紐約大學 8 月發表在《實驗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年齡歧視已是雙向的,不僅中老年人遭歧視,近來年輕人更是主要受害者。
主因是職場環境多半講究「長幼有序」,前輩講話就是比較有份量;晚輩也必須尊重前輩,通常剛進公司的新人,必須花一段時間,才有辦法順利的表達意見或承接重要案子。
但隨著時代轉變,年輕人的工作模式或心態跟以往不再相同,他們不僅更懂得運用科技,也更願意表現自我、爭取光環。這些特質看在某些年長員工眼裡很不是滋味,不禁開始出現「現在的年輕人就是……」這類貼標籤的說法,質疑年輕一輩的工作態度。
普遍來說,年長的工作者對年輕人的看法是消極的。紐約大學調查了工作者對於各年齡層族群的普遍感受,意外發現 30 歲以下族群獲得的評價最差,主要負評為「無法勝任工作」、「太激進」、「被寵壞」等,即便詢問年齡較相近的 40 歲左右的族群,仍然無法提高評分,可見潛在的歧視程度。
管理者應促進不同世代間的對話
但並不代表對年長的工作者來說,年輕人毫無優勢可言,在這份研究中,30 歲以下族群仍有獲得一些正面評價,如「積極進取」、「懂得善用科技」等。根據微軟的一項調查,92% 的千禧世代會利用工具完成工作,無論是透過生產力 App 作業或是利用線上的數據來拓展線下的生意。
身為管理者,除了必須懂得運用年輕工作者的優勢替公司加分,也應該要促進不同世代間的對話、打造出對年輕員工友善的工作環境。
事實上,資訊更透明、有更多對話的職場環境,正是年輕員工所期待的。根據蓋洛普(Gallup)調查,熟悉網路世界、對資訊更加焦慮的千禧世代,比起其他年長的世代更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反饋。主管應採取行動,增加與年輕員工的對話頻率,即使是非正式的溝通,都能提高千禧世代對工作的參與度和忠誠度。
《富比士》專欄作家、會計軟體公司 Patriot 創辦人邁克・卡佩爾(Mike Kappel)則建議,如果產業型態許可,企業也可透過帶薪實習計畫來找尋年輕一輩的人才,在資深員工與實習生的長期互動下,能打破世代藩籬、促進不同年齡層員工之間的友善對話。還有另一個好處是,在正式雇用前,主管和同事們都已足夠認識這些實習生,較不會以偏見去論斷這些年輕員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