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Baldissara on Unsplash

同事好煩、職場好難,不工作會比較開心嗎?心理學研究解答

2021-11-01 編譯‧整理 Vincent、王宥筑

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已經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尤其受疫情影響的這兩年,許多人獲得更多在家時間,不禁開始思考如何提升生活品質,甚至工作的必要性。然而,如果真的可以不用工作,我們會過得更快樂嗎?為何許多退休族,仍然會去打零工或去當志工?

工作帶來的幸福感為何更持久?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專家研究,勞動與幸福感密切相關。 而幸福感分為兩種,不工作也會感到幸福,但恐怕純粹是較短期的、享樂式的幸福感(hedonic happiness );如果想追求長期的、潛能實現的幸福感(eudaimonic happiness),就必須透過勞動獲得。

延伸閱讀:什麼樣的人,能擁有真正的快樂?科學實證:5 個練習,增強正向心態

享樂式的幸福感並沒有錯,甚至可以瞬間改善你的身心狀況。但這種幸福感延續得較短、較表層,假設你非常喜歡去海邊玩水放鬆,想像一下,你用餘生的時間做類似的事情,不斷去海邊放鬆,你還會這麼喜歡這項活動、享受同等的快樂嗎?

而工作可挖掘自我潛能、賦予身心靈目標,有助於自我實現。當人克服困難後,也會感到加倍快樂。再來,在工作時,人們必須與他人或與自己競爭,迫使進步、成就自我,並且在過程中更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形塑個人特質以及身份認同。

美國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2017 年曾調查全球 150 國的管理者、白領、藍領階級以及自僱者,了解工作與幸福感的關係。在所有職務中,薪資優渥、可以不斷學到新東西並且受到重視的職位,所獲得的快樂指數最高。

人類傾向於避免努力,但也肯定努力的價值

許多研究也曾指出勞動與幸福感的關聯性,《心理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曾經發布一項實驗,讓受試者選擇 15 分鐘的「空閒」或「忙碌」,也就是坐在房裡什麼都不做,或是去外面四處走動,雖然多數人都選擇待在房間裡發呆。但實驗結果發現,剛去外面晃了 15 分鐘到處看看的人,快樂指數遠高於在房裡發呆的另一群人。

另一項 2018 年的認知科學研究指出,即使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都假定:當有選擇時,人類傾向於避免努力。然而由於人們心知努力會有回報,儘管覺得努力很麻煩,也肯定努力本身的價值。也有過實驗發現,多數人認為辛苦賺來的食物更美味,寧可不要「白吃的午餐」。

延伸閱讀:拿銅牌可能比奪銀牌更快樂?從心理學看東奧,反思「期望」與「成就」的關係

不過,根據今年一項橫跨 9 國家的研究,上萬名受試者中,有超過半數仍偏好享樂式的幸福感;四分之一的受試者追求有意義的、潛能實現的幸福感;另有一小部分的受試者(約占各國受試者的 10-15%),相信體驗豐富且多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

隨著疫情全面改變了工作型態,世界經濟論壇指出,或許未來這類關於幸福感的討論,將不只是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取捨,而是如何從以上三種幸福感中取得平衡。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