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xFrame

比起加薪,6 成的人更想換主管!有 4 種心態的領導者,才能收服人心

2021-11-01 吳美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會如何評價自己的主管?或者,身為主管的你,認為員工如何看待你?

主管都不希望成為部屬心中的「蠢蛋」,但加州大學領導管理學系教授萊恩.高佛森(Ryan Gottfredson)援引研究數據指出,比起加薪,65% 員工更希望撤換主管;44% 員工認為,現任主管無法協助他們提升生產力。

高佛森在新書《成功心態:改變心態,造就不一樣的人生》,以一名非營利組織的執行長為例,他擁有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在業界有 20 多年資歷,而且能侃侃而談組織價值,使捐款收入年年雙位數成長。

但是,這位執行長的管理方式卻有很大的問題,他把目光都放在抓錯,卻拒絕承認自己會犯錯。員工想不起上次被老闆稱讚是什麼時候,導致離職率居高不下、氣氛低迷。執行長以為是薪水太低、工作太忙,卻始終不知道,問題其實出在他的威權領導。

為什麼外人看來一清二楚的錯誤,自己卻無法察覺?高佛森表示,這跟心態(mindset)有關。當你誤以為擁有最好的想法、思考與決策模式,就可能一直採用無效的管理方式而不自知,彷彿帶著故障羅盤的探險家,怎麼做都會偏離航行軌道。

在過去,領導力研究長期聚焦在領導者的行為,探討領導者應該做哪些事情,才能提升組織效能;但現在多數學者認為, 領導力的關鍵不僅是行動,其行事動機的影響力,不亞於實際行為 。高佛森形容,心態就像是我們的「心理鏡頭」,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世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同一件事情,大家會以不同方式詮釋,因此產生不同的行動。

作者深入研究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跨領域的學術文獻,發現「心態」是許多獨立的特質。為了建構更周全的領導力心態框架,他歸結出 4 組架構,能從不同層面形塑領導者的行為,像是怎麼面對不同意見、如何處理挫折,包括:

1. 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當你遇到困境時,你想的是「完蛋了」,還是希望奮力一搏?定型心態者相信,能力、才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成長心態者則相信,每個人的特質可以因努力而改變。

如果領導者堅持選用「聰明」的員工,團隊可能為了保持「聰明」形象而作假;反之,如果相信員工具有發展潛力,可以被啟發、有能力改善,也會鼓舞團隊士氣。

延伸閱讀: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特質!定型心態、成長心態,你偏向哪種?

2. 開放心態(open mindset)和封閉心態(closed mindset)

你容易接納迥然不同的做法嗎?擁有開放心態時,人們會渴求最佳的思考或做事方式,積極尋求回饋,也能承認自己所知有限,不會對員工或他人意見嗤之以鼻。

困難的是,多數領導者自認心胸開放,因此未能察覺自己其實抗拒他人的建議。要從「我充分理解」轉變為「我還沒充分理解」的思維,不妨回想過去做抉擇的經驗中,你是如何看待當時沒被你選中的選項?你的想法是什麼?問過多少人?對方不贊同你的想法時,你是否會抗拒?

3. 進取心態(promotion mindset)和預防心態(prevention mindset)

當你在球場準備要踢決勝負的最後一球,你想的是「我必須射進,球隊才能贏」,還是「我必須射進,球隊才不會輸」?前者代表進取心態,後者代表預防心態。

研究發現,兩種不同心態的球員,射門成功率差距達 30%。進取心態者通常會為了目標接受挑戰,而預防心態則習慣挑些不費力的事情做。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研究顯示,企業執行長進取心愈強,愈能善用商機,組織也愈靈活,但在多數組織中,領導人都沒有明確目標,因此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為何接任主管、想達成什麼,譬如想讓部門發揚光大、改善工作流程等,再設定具體步驟。

4. 向外心態(outward mindset)和向內心態(inward mindset)

作者調查,近半員工並不認為自己被「當成人」在關心,這也與高離職率息息相關。領導人擁有向內心態,會認為自己比他人重要,思考如何獲得外界的讚賞,讓自己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若培養向外心態,則認為他人與自己一樣重要,更重視員工感受。

要從向內心態轉為向外心態,領導人要去想「如何讓員工願意熱情投入?」包括反思自己的作為會不會影響員工表現、自己是否應做到卻沒做到某件事,就把愧疚感轉嫁到員工身上?

研究顯示,我們的心態其實具有獨立與連續性,是程度高低之分,就像各自落在 4 條光譜的某處。簡單來說,一個人可能具有顯著的成長心態,卻同時有著封閉與預防心態的傾向。

但是無論你的心態具有哪些特質,都能夠透過這些「心態標籤」,知道哪些心態可以培養;唯有了解你心態的光譜位置,才能對症下藥,解決那些在工作或領導上的疼痛。

繼續閱讀 團隊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心態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李雅玲 / 製圖

4種類型的員工,領導方式大不同!你的部屬是哪一種?

2025-07-24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但在這之前,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部屬才能跟上腳步,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

《好員工是教出來的!》作者松尾昭仁指出,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

若你是剛升任主管,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調整交辦方式,建議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少走摸索冤枉路。

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妥善交辦工作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類型1.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1.jpg
李雅玲 / 製圖

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

類型2.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再決定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2.jpg
李雅玲 / 製圖

部屬很有創造力,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

類型3.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3.jpg
李雅玲 / 製圖

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

類型4. 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定後,我就很樂意去做

4種員工類型4.jpg
李雅玲 / 製圖

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聽取他們的意見,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

想給部屬建議,這樣說才有效

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又不能主動提醒時,該怎麼辦才好?

1. 以問句取代命令,讓部屬服氣

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例如,把原本要說的「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命令)」改成「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問句)」

2. 採用間接提醒,而非當面斥責

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例如,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

3. 視對象不同,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

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但好感度低,例如「你老是遲到,真的很糟糕!」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但好感度高,例如「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表現就100分了!」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