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2021-11-17
整理‧撰文 簡鈺璇
整理‧撰文 簡鈺璇

shutterstock
依業績給獎金,不好嗎?主管錯誤的激勵,等於逼員工「作弊」
2021-11-17
整理‧撰文
簡鈺璇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公司訂了一個業績目標,如果做不到不僅拿不到加班費,還有被資遣的風險。有房貸要繳、父母要養的你會怎麼做?這是 2011 年富國銀行(Wells Fargo)銀行員的處境,為了不被懲處,行員在未經顧客授權下,偽造開立超過 153 萬個帳戶,只求達到苛刻的業績目標。
這樣的狀況也常發生在我們周圍,為了年終分紅,業務將過年後客戶訂單移到過年之前,讓營收更亮眼;或因為不敢挑戰公司的績效評估標準,而執行有違道德的任務,例如向保守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基金,以賺取高額佣金。
業績數字很客觀,但不夠全面
《失控的數據》表示,業績是衡量員工表現的客觀且明確指標,但當企業過於注重它,就會 指引員工忽視像是聲譽、團隊合作精神、顧客忠誠度等助於企業長期發展的項目 。
《職場致勝必學的人性心理學》建議,員工績效考核與獎金機制,應包含與產能無關指標,包括:人際及溝通力、經營能力、工作知識、領導能力、工作態度、工作品質。當企業讓員工知道更重視努力過程、實際能力、誠信文化時,員工就不會為了營收越過道德紅線。
捨棄打分數,改採一對一回饋、一起進步
另一種則是捨棄績效評等制,改採主管與員工一對一的頻繁回饋制,將重點放在如何進步,而不是為過去的表現打分數。《別用你知道的方式管員工》指出,績效評等制會讓員工過於關注成績(爭取前 10% 的績優表現員工),影響團隊合作精神,忽視具體的改善建議,因此Adobe、微軟(Microsoft)和汽車座椅和電氣系統廠李爾(Lear)公司都取消該機制。
Adobe 會在回饋會議中,與員工討論業績和公司目標,如果目標超過員工負荷會跟著調降,讓員工職涯與公司發展目標對齊。李爾公司則刪除個別員工加薪制,改用公司整體績效為基礎的年度獎金制,讓個人與公司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