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林信男

海底撈恐虧損 200 億!中國「火鍋一哥」為何走下神壇?


2018 年 9 月 26 日,在港交所風光上市的海底撈,以美甲、擦鞋等諸多「肉麻式服務」,做出市場區隔、打響名號,邊吃火鍋邊觀賞拉麵、川劇變臉表演的體驗,令許多顧客留下深刻印象,成功製造話題,帶動營收增加、股價走揚,市值也跟著水漲船高。
2021 年 2 月,海底撈股價一度飆上 85.8 港元,把市值推升至 4547.4 億港元(約新台幣 1.63 兆元),超越聯發科(市值約新台幣 1.5 兆元);豈料,高峰只是曇花一現,海底撈的股價之後便一路走跌,截至 11 月 5 日收盤,累計已較高點下跌 75%,至 21.05 港元,市值蒸發約 3500 億港元(約新台幣 1.25 兆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海底撈股價崩跌,並非全無跡象;這點,從海底撈 2018 年以來的財報中,便可窺知一二。
2018 最風光 營收、獲利皆年增 6 成
先看海底撈最風光的 2018 年,上市後首份年報顯示,該年度營收 169.7 億人民幣、淨利(歸屬母公司)16.5 億人民幣,年增率皆達 60%;每股純益(EPS)為 0.33 人民幣;餐飲業最看重的翻桌率,平均是 1 天 5 次。
當時,海底撈前景看俏,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創辦人張勇表示,將戰略性地拓展餐廳網絡,進一步提升海底撈門市密度與覆蓋地區。
2019 年,海底撈營收達 265.6 億人民幣,年增 56.5%;淨利 23.4 億人民幣,年增 42.4%,EPS 為 0.44 人民幣;翻桌率方面,則是平均 1 天 4.8 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2018、2019 年,海底撈的毛利率都維持在 21%,EPS 也有所成長,但由財報數據可得知,營收、淨利年增率,以及翻桌率,皆呈現下滑。不過,從張勇當時發表的展望內容可看出,持續拓點、提升覆蓋率,仍是海底撈的主要策略。
創辦人坦言管理能力不足 經營低潮「無關疫情」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重創內需產業,當年度海底撈營收雖達 286.1 億人民幣,但年增率已大幅下滑至 7.8%;淨利年減 86.8%,只剩 3.1 億人民幣;EPS 僅 0.06 人民幣,翻桌率續降至平均 1 天 3.5 次。
張勇雖於年報中坦言,上述經營結果,「無疑為管理層敲響了警鐘,暴露了我們的管理短板(缺點)和應對能力不足的缺陷,這種短板和缺陷,無關疫情,而是管理層自身的問題。」然而,他並未改變海底撈繼續展店、擴大門市覆蓋率的策略方向。
短時間內快速擴張的海底撈,對於管理能力跟不上展店步調的問題,並非毫無意識,卻未調整策略,導致相關成本不斷增加,壓縮獲利空間,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更使海底撈的處境,雪上加霜。
截至 2021 年 6 月底,海底撈全球門市數量,已從 2017 年底的 273 家,成長至 1597 家。海底撈也在 2021 半年報中指出,快速展店導致相關支出顯著增加,且營運表現,仍持續受到疫情影響。
即使 2021 上半年,海底撈的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增 105.9%,至 200 億元,但淨利僅 9650 萬人民幣(年增 110%),翻桌率降至平均 1 天 3 次,低於去年同期的 3.3 次;對此,年報寫道,「經營結果未達到管理層的預期,反映了公司內部管理、運營,需要努力調整及改善。」
官方微博發文 稱苦果只能自己嚥下去
基本面表現不佳,自然無法支撐股價,在令人擔憂的營運數據中,早已埋下引爆股價崩跌的導火線。
上周五,海底撈於官方微博發文,坦承部分門市選址出現失誤,公司的組織結構變革,也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疲於奔命,因此,接下來將逐步關閉約 300 家業績不如預期的門市,適時收縮集團的業務擴張計畫。此舉等同宣告,先前張勇執意進行的快速展店策略,必須有所調整,否則恐難止血。
該文並稱,「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們自己一口一口嚥下去。我們在此向大家保證,海底撈 1000 餘家門市服務員的笑臉依舊燦爛。」
從快速展店、意氣風發,到股價落難、自吞苦果,這堂市值 1 年內蒸發逾新台幣兆元的企管課,讓海底撈不得不進行檢討,修正經營路線。未來,海底撈上千家門市員工,能否繼續帶著燦爛笑容,迎接顧客上門,就看公司有無能力化險為夷,創造翻身契機。
延伸閱讀/
格芯大漲,可望撐開「晶圓代工股」新比價效應?謝金河:台灣這「4 大咖」更勝一籌
股票淪壁紙!比爾蓋茲警告:「3 大慘業巨頭」30 年後將倒台 恐怖原因曝光
(本文出自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