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Anthony Quintano via Flickr

奇異、東芝、IBM都接連宣佈拆分!為何企業巨頭陸續分家?有哪些優勢?

2021-11-11 數位時代 陳建鈞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數十年來,在全球叱吒風雲的企業巨頭,似乎正一一土崩瓦解,接連宣佈分家成多間公司,這些業務遍布全球,宛如日不落帝國的大型集團,為何紛紛走上拆分的末路?

奇異、東芝都要拆分,各大企業集團接連散夥

源起於發明大王愛迪生,有著 129 年歷史的奇異集團,如今卻宣佈將拆分為 3 家企業,預計在 2023 年與醫療保健部門分道揚鑣,隔一年再切割能源部門,如此一來公司的主要業務只剩下航空引擎部門。

根據《彭博社》報導,奇異 20 年前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市值達到 4010 億美元,然而接下來卻漸漸走下坡,5 年前仍勉強維持在前 10 名,而現在比奇異規模更大的企業,已經有了數十間之多。

TOSHIBA
東芝、奇異兩大集團接連在本週宣佈拆分,縮減規模、專精業務已成為當代的企業趨勢。
shutterstock

奇異集團的瓦解並不是個案,就在前一天,相隔一個太平洋的日本財團東芝,也對外宣佈他們有意拆分為「基礎設施」、「元件」及「記憶體」等 3 家公司。

延伸閱讀:史上最強 AI!微軟 Suphx 突破日本麻將高端水準,功力大勝頂級人類玩家

東芝目前業務橫跨發電廠、鐵路、空調、電梯、HDD、半導體等多元產業,預計發電廠、鐵路等將歸入基礎設施、HDD 等為元件,而半導體則以記憶體廠商鎧俠的控股公司為主。

另外,歷經百年歷史的藍色巨人 IBM,也在去年宣佈拆分 IT 基礎設備業務;電腦巨頭戴爾同樣在今年宣佈拆分 VMware,這兩起拆分案例也都在近日宣告完成。

為何大型集團陸續分家?經營效率、股價、資金運用都是原因

無論是企業家或投資者,都越來越相信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下,將所有業務都收攏在一個集團內並不是件好事。大型集團可以靠著多元化的業務穩定企業整體的營收,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資源配置不夠合理、有效率。

與專注特定業務的企業相比,大型集團的資源容易分散,強勢業務所賺取的資金,時常無法完全投入在強化業務上,反而被用於彌補弱勢業務的虧損,進而拖慢企業整體的發展腳步,同時因為企業過於龐大,導致決策相對緩慢。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恰好也在今年的股東信中提到,大型集團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為表現平平的業務、企業支付了太多費用。

巴菲特
巴菲特就曾在2021年股東信中提到,企業集團名聲不佳的原因,其中之一就在於為表現平平的企業、業務注入太多資源。

奇異執行長賴瑞.卡普(Larry Culp)也表示,拆分為 3 家公司後,每間公司都可以更聚焦各自的業務、更具有靈活性,且資金也能更適當地切合業務使用,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大型集團的拆分,還能夠賦予各自業務更大的施展空間。例如 VMware 前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指出,拆分後公司將能夠利用股票進行收購等商業操作。再加上,脫離戴爾後,VMware 能夠結交更多與戴爾存在競爭關係的合作夥伴,策略上更有彈性。

投資者認為,大型集團往往無法在股價、市值上,充分反應旗下各業務的價值,各業務獨立發展將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這種想法是東芝透露有意拆分的重要原因。分析師也認為,拆分的消息可望為奇異當前的股價創造 20% 的成長空間。

2015 年,惠普拆分為負責個人電腦與印表機業務的 HP,以及專注雲端與伺服器等企業解決方案的 HPE 兩家公司,目前兩家公司市值合計接近 600 億美元,超越拆分前夕 400 多億美元的市值。

只不過也有反面案例,《日經亞洲》指出,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在 2019 年拆分為 3 家企業,分別經營農類業務、材料科學及特種產品,但目前 3 家企業的合計市值仍低於拆分前的水準。

企業集團的時代已經落幕?索尼、科技巨頭給出不一樣答案

《彭博社》指出,奇異的拆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投資者不再如此注重業務廣泛。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總經理德雷(Deane Dray)認為,這可能將促使愛默生、Roper Technologies 及 3M 等大型企業加入拆分的行列。

這是否代表大型企業集團已經跟不上時代腳步?倒也未必。從 2013 年起,索尼一直承受股東希望拆分旗下娛樂業務的壓力,有投資大師之稱的丹尼爾.勒布(Daniel Seth Loeb)曾在《紐約時報》上評論,索尼應盡快拆分娛樂業務,運用這筆資金拯救岌岌可危的電子產品部門。

但索尼堅持廣泛的業務組合是其優勢所在,拒絕拆分,最終也憑借優異的營收表現化解投資者的攻勢。今年 4 月公佈的財報中,索尼在 2020 財年獲利飆升 101%,達到 1.17 兆日圓。

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amazon_1142687498.jpg
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展現了新一代企業集團的形式,以龐大的生態系圈住客戶。
alexfan32 via Shutterstock

此外,科技巨頭向各領域的擴張,儼然也將發展為下一個世代的大型企業集團,例如亞馬遜的業務已橫跨零售、雲端甚至醫療,蘋果也從專注3C產品的企業,逐漸將觸手延伸至影音、金融等各項服務。

但差別在於科技巨頭憑借多元化業務組建出的生態系,往往在於滿足同一批客戶的不同需求,而非如傳統集團般,面向截然不同的客戶。

好比說只要訂閱亞馬遜的會員,就可以享有便利的電商外送、看不完的優質影集、以及全食超市的實惠服務。這使得各項業務間能夠良好地發揮綜效,每一項業務都能吸引民眾成為另一項業務的客戶。

資料來源:BloombergNikkei Asia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繼續閱讀 IBM 時事觀點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