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Yasmina H on Unsplash

「混合辦公後,員工一周該來公司幾天?」這樣思考的主管,只會迫使人才出走

2021-11-26 編譯‧整理 高士閔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疫情回穩,工作者開始回到辦公室。根據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報告,受訪的 504 位高階主管,超過 3/4 表示,核心員工每周必須進公司 3 天以上,遠距工作雖然方便,卻有損組織文化和歸屬感;不過,當麥肯錫訪談約 5000 位工作者,超過一半的人希望,一周至少能在家工作 3 天。

雖然主管和工作者的想法衝突,但深入研究後發現,兩者其實都不清楚「員工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舉例來說,一些員工表示在家工作導致疲勞、難以區分工作和生活,但卻同時提及,自己重拾跟家人的聯繫、工作更有效率。

延伸閱讀:寧願減薪、離職,也要在家上班!大方給福利,為何員工還是不肯回公司?

而一些經理人只想快恢復正常,所以把混合工作模式(hybrid work)的問題縮小成「在新常態裡,員工一周要待在公司幾天」,因為建立新制度能幫他們重拾「控制感」,好似只要做了調整,現有問題都將不復存在。

然而,單純的制度改善無法消除員工和公司的脫節,反而會加劇彼此的隔閡。如果在不了解員工的需求下,就迫使員工回到辦公室,員工可能會更想離職。保德信(Prudential Financial)調查指出,全球的員工離職率高過從前,40% 的人考慮在年底前離職。而「大量員工流失」(great attrition)的現象可能持續到 2023 年。

面對混合辦公,領導者必須承認,目前還沒有「正確答案」,因此分享、傾聽團隊成員的需求,逐一討論、實驗「會議怎麼運作最好」「現場和非現場人員的比例」「如何避免差別待遇」,像是「是否進公司上班的人更容易得到升遷機會」等議題,才可能找出適切的方案。

舉例來說,新冠肺炎流行期間,一般的社交網路受隔離政策影響而中斷,39% 員工表示他們努力與同事保持緊密聯繫。基於此一現象,公司可以協助加強員工間的聯繫和增加信任。一旦員工跟同事關係愈親密,也愈不容易離職;或者,借鑑遠距工作模式(remote work)的經驗,像是去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但傳統辦公室卻把 2/3 以上的面積用於個人空間,比如辦公桌或隔間。

延伸閱讀:有些人職級不高,為何講話很有份量?研究:一個簡單的行為,就能提高影響力

總結來說,找出新規範的道路並不平坦,但領導者若是一廂情願地認為,員工都很開心能回公司上班、疫情結束一切將恢復常態,只會迫使人才出走,因為他們在疫情中發現,其實不進公司,也不會影響工作,並發現以前花太少時間在自己或家庭上。

繼續閱讀 團隊管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李雅玲 / 製圖

4種類型的員工,領導方式大不同!你的部屬是哪一種?

2025-07-24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但在這之前,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部屬才能跟上腳步,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

《好員工是教出來的!》作者松尾昭仁指出,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

若你是剛升任主管,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調整交辦方式,建議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少走摸索冤枉路。

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妥善交辦工作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類型1.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1.jpg
李雅玲 / 製圖

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

類型2.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再決定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2.jpg
李雅玲 / 製圖

部屬很有創造力,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

類型3.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3.jpg
李雅玲 / 製圖

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

類型4. 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定後,我就很樂意去做

4種員工類型4.jpg
李雅玲 / 製圖

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聽取他們的意見,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

想給部屬建議,這樣說才有效

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又不能主動提醒時,該怎麼辦才好?

1. 以問句取代命令,讓部屬服氣

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例如,把原本要說的「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命令)」改成「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問句)」

2. 採用間接提醒,而非當面斥責

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例如,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

3. 視對象不同,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

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但好感度低,例如「你老是遲到,真的很糟糕!」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但好感度高,例如「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表現就100分了!」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