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如何讓客戶主動幫你介紹更多生意?日本傳奇業務員的 4 個實戰心法

2021-12-24 AthReebo 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 金沢景敏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對客戶來說,把親朋好友介紹給業務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想要克服這個心理門檻,就必須在先前的業務過程中,讓客戶產生「想盡量幫這個業務員的忙」或「把親朋好友介紹給這個業務員,他也不會做出失禮的事」的想法,讓客戶能放心把親朋好友介紹給自己。

這不是靠小聰明小技倆就能克服的問題,考驗的正是業務員的「生存之道」。只要業務員能掌握上述兩項重點,幾乎所有客戶都會願意「盡量幫忙」,產生「幫他介紹也沒關係」的想法。

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客戶嘴上說「可以幫忙介紹啊」,也未必代表他們真心這麼想。站在客戶的立場,拒絕幫忙介紹也會造成自己的心理負擔,有時只是當場嘴上說「可以幫忙介紹」,其實只是想趕快結束這個場面(業務員有時也必須體諒客戶的這種心情)。

讓客戶知道只要介紹「1、2 個人」就足夠

就我的經驗來說,愈是一口氣拿 20~30 個人名和電話號碼給我的客戶,這類「介紹」的人裡實際聯絡得上的就愈少。比方說,還有個資的問題。必須先由介紹人親自跟這些介紹對象打聲招呼,才輪得到我出面聯絡對方。可是,偏偏有些介紹人會說:「不用,沒關係啦。你就直接打電話過去吧,不要說是我介紹的就好。」

也有人說「知道了,那我先聯絡完再告訴你」。可是之後不管我再確認幾次,也有人根本沒去聯絡要介紹給我的對象。這麼一來,我就一步也踏不出去了。

所以,我總是清楚告訴客戶「只要介紹給我 1、2 位就可以了,但是請介紹您真正重視的對象給我喔」。聽我這麼一說,客戶也就理解「不能隨便敷衍了事」了。其中也有在聽到我這麼說後,瞬間沉默下來的人。這種時候最好避免繼續死纏爛打。因為那樣不但會惹客戶厭煩,對方也不會認真介紹,幾乎只會用客套話帶過就算了。

明確表達希望對方介紹「什麼樣的人」

接著,要跟願意認真考慮幫忙介紹的客戶深入溝通。

不過,幾乎所有人都無法當場提出介紹名單。幾乎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一邊沉吟,一邊陷入思索。這絕對不是一件壞事,反而代表對方正認真幫忙篩選。所以,這種時候我也會用心協助。

此時派上用場的,就是之前每一次見面時傾聽的內容。舉例來說,若客戶曾提過自己的家庭狀況,得知他的父親是經營者或醫生時,保險往往能活用在「繼承問題」上。這種時候,我就會問:「能否介紹令堂跟我見面呢?」

對了,這裡的「令堂」可不是誤植喔。一般而言,關於繼承問題,做兒子的很難自己對父親啟齒。最好先跟母親見面,由母親來跟父親提,成功的機率比較高。最強的拍檔是女兒與母親,由這兩位聯手跟父親說,父親一定會被說動。

或者,若是知道對方曾就讀升學名校,不妨詢問「同班同學裡有律師或醫生嗎?」如果對方學生時代打過棒球,或許也可以問「當年在棒球隊裡有沒有和誰比較好?」

就像這樣,我會具體描繪出希望對方幫我介紹的人物形象。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說得這麼直接好像太厚臉皮,其實沒有這回事。因為客戶既然會幫忙介紹,就表示他已經有「希望盡量幫這個忙」的意願,一定反而希望我們可以明確提出自己的需求。再者,提出明確需求後,客戶也比較容易鎖定介紹對象,所以這時我們可以不用客氣,盡量「做球」給他。

不要急著問「聯絡方式」,要讓客戶有「暖身」時間

不過,即使客戶已經舉出具體名字,最好也不要急著問介紹對象的聯絡方式。

沒錯,我們想要的是聯絡方式。但是,這對客戶來說,可是重要親友的個資,不是輕易能給外人的資訊。若是我們急著問客戶聯絡方式,反而有可能招來「我看還是算了」的結果。

這種時候,我通常會先跟客戶道謝,再對他舉出的對象提出幾個問題。比方說,客戶打算介紹的是高中時代參加棒球隊時的同屆隊友,我就會問「對方是打哪個位置啊?」、「後來他考上哪所大學?」、「現在住在哪裡?」或「他喜歡吃什麼東西?」像這樣拋出幾個問題。

聽了客戶的回答後,一邊給出「這樣啊,感覺是個非常好的人耶」等正面反應,一邊把客戶告知的情報陸續寫進手邊的筆記本。這一個過程,能幫助我明確整握客戶介紹的對象特徵,也會加深自己想爭取和這個對象見面的實際感受。

不只如此,對客戶而言,這個過程等於實際介紹之前的暖身運動。在客戶回答過我那幾個問題後,當我再次提出「請務必介紹我和這位碰面,可否告訴我他的聯絡方式?」這時,幾乎所有客戶都很樂意將對方的聯絡方式告訴我。

只要寫電郵將「慣用句」寄給介紹對象就好

如上所述,當客戶將介紹對象的聯絡方式告訴我時,我會請客戶先向對方確認「一個叫金沢的保險業務想跟你聯絡,可以嗎?」

前面也已經提過,很多時候介紹往往就在這裡功虧一簣,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同時,為了將介紹人心理承受的負擔減至最輕,我會請對客戶用電郵的方式跟介紹對象聯絡就好。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打電話」這件事,對客戶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儘管介紹對象是客戶的親朋好友,忽然要他打電話問人家「要不要聽聽關於保險的事?」也很難。除非本身就是非常優秀的業務員,不然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多。由此可知這件事帶給人多大的心理負荷,想想也就不忍心要求客戶這麼做了。

所以,我通常會先準備好「慣用句」。例如「有沒有興趣跟一個叫金沢的保險業務員見面?他那邊有一些派得上用場的資訊,跟他見面不會有損失喔。」再拜託客戶說「請把這封信,用電子郵件寄給您要幫我介紹的人就可以了」。

這個做法的效果非常好。

站在客戶的立場,不但不必花心思想打電話時該說什麼才好,當介紹對象回信說「可以見個面沒關係」時,也只要把我放進郵件副本名單,回覆對方「謝謝,我已經 CC 金沢了,之後兩位直接談吧」,介紹任務就此結束,可以將客戶的心理負擔降到最低。

再者,與其讓不是專業保險業務的客戶打電話說服對方,不如由專業人士的我擬定一封慣用句郵件,這麼做的「成功機率」還比較高。就像這樣,把聯繫工具從電話改成電子郵件,之後也可以利用 LINE 或 Messenger 等通訊平台的群組功能,逐步增加來自客戶的介紹案件。

凡事「感謝」能幫助自己建立「資產」

話雖如此,即使改用電子郵件聯絡,有些客戶嘴上說「可以幫忙介紹喔」,最後卻還是沒採取行動。

一開始,這種事真的讓我心情很不好。對業務而言,能不能拿到「介紹」跟今後能不能生存下去有關,所以我拚了命地想拿到介紹。一想到自己明明誠心誠意面對每位客戶,都這麼努力了,換來的卻是客戶草率的敷衍,我就覺得自己「被輕視了」。

但是,從某個時期起,我發現「就算這樣還是該感謝客戶」。因為客戶原本就沒義務幫我介紹。客戶非但沒有推辭,還多少配合了一點我的要求,其實真的應該感謝人家。

所以,無論結果為何,我都會對每一位客戶說「不管有沒有幫我介紹,還是感謝您」。也會告訴他們「任何時候都可以,歡迎隨時再跟我說」。有時果然在半年後、一年後,客戶又會聯絡我說:「終於找到可以介紹給你的人了」。

從這樣的經驗中,我學到「這才是真正的累積資產」以及「業務員就是該這麼做」。

(本文出自《超級業務大全》,墨刻出版)

相關文章

超級業務大全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